与长城烽火台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烽火台故事:
相传,远在北宋康定元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于危难之际,请命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府,把宝塔山作为守备“三关口”的重要军事阵地和指挥中心。
各路将领率兵按部就班屯寨,齐心协力勇战西夏贼寇,但均因搬兵屡屡受阻而贻误战机。为此范仲淹苦思谋略月余不得良计。
一日凌晨,范仲淹心事重登上宝塔山山巅,俯视“五花莲城”全景,忽然一住户烟囱升起缕缕晨烟,直冲云霄,随之全城的烟柱一个个升腾而起。看
到晨烟升天的情景,他不禁心头一动,如利用滚滚烟雾互通军情、调兵遣将不是很妙吗?于是他人疾步回帐,精心策划了-套狼烟聚将的方案,命人在宝塔山修-主台,每八里一个营台,一直修至黄河岸边。
昼以烟为号、夜以火为令,各营台望烟火即发兵解危。百里各台遥相呼应,调遣有序。历经数月后各台建成,当西夏进犯时、范仲俺命人点燃烽火各路军迅速出击,把西夏兵将打得落花流水,宋军从此势如破竹。
扩展资料:
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有学者认为是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树梢,有学者认为是布帛旗帜)、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
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燔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燔二积薪;若一千人以上攻亭障时,则燔三积薪。积薪之外,还附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