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新时期电影占有突出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占了五分之一的时间,而且是每个时期中时间最长的;而且因为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是最出彩的!

从1976年6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2月召开中国* *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很短的矛盾时期。这期间,电影业除了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罪行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恢复了建国后十七年被“四人帮”贴上“毒草”标签的电影的上映;第二,围绕同“四人帮”斗争的主题组织电影创作。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1)重新上映的影片受到了观众的热切欢迎;这些电影的创作者也获得了相应的精神解放。与此同时,还制作了50多部故事片,尤其是殷诚、谢铁力、谢晋等在“十七年”取得成就的导演的翻拍,显示出一定的创作活力。但总的来说,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在创作和思维上还有些顾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在这个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时期的开始,人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意气风发。它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电影的春天。

从那时到现在,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和其他文学艺术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但却是一条向上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经历了一些波折——这是任何一个大变革中的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党和政府以及所有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而显著的成就。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业比以往更加活跃,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以总结建国后电影的历史经验和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电影创作和理论的新思路。电影和创作电影的人是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人的电影人的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存在分歧、矛盾、分歧和斗争。1979年6月召开的第四次文学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贺电中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首先为最广大的人民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创作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的艺术理论。同时指出“写什么,怎么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并逐步解决。“这方面,不要干涉。”这些,以及贺电中的其他内容,有利于统一电影人的思想,引导电影工作健康发展。此后,无论是电影艺术创作还是学术理论都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学术理论上,随后几年,人民日报在1979春举行了“如何提高电影作品”的讨论,随后电影艺术讨论了“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大体说来自由自在。电影与戏剧、文学、电影美学与电影本质、电影民族化、电影创新、纪录片美学的公共性的关系的探讨,对西方传统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的译介,如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文本分析、原型批评等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和美学。它们或明或暗地对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促进了电影创作者对电影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重视。各种电影展览和回顾展、各种奖项和电影节的举办,以及电影创作和理论界的走出去和邀请进来,大大增加了国内外电影交流,拓宽了电影人的视野。同时,台湾省、香港等外国电影的引进、放映和合拍也增加了借鉴的机会。所有这些艺术现象和相关条件构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和没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电影艺术的讨论和争论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谁对谁错做出科学的判断。因为还需要历史证明和实践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有利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和电影科学本身的发展;很好地实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营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新时期以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成果及其论文、专著、文集,使中国电影学术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空前活跃的学术理论并驾齐驱的是创作的繁荣。1979,改革发展元年,电影创作成绩斐然。今年* * *制作故事片63部(含舞台美术片,下同)。“从奴才到将军,泪流满面,吉鸿昌,归心似箭,哎!摇篮,心疼人的笑声,小花,特勤的枪伤,生命的颤音,小樱,还有奥蕾?宜兰,苦难之心,海外赤子,神圣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贵德,看这一家,晚辈,他们和他们,这部长片获得了文化部65438+。如果我们稍微分析一下这份名单,就不难进一步发现,它不仅有丰富的主题,如历史和革命历史,揭露四人帮的罪行,四化,儿童,海外华人故事,中外友谊和民间艺术家的命运,而且还有多样的风格,如戏剧,悲剧,喜剧,传记和冒险。从创作人员来看,既有建国后“十七年”取得较大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也有编导。在前一类导演的创作中,人们已经习惯称之为“第三代”,他们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内容的尽可能完美统一,努力书写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追求现实主义的回归。历史人物同题材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急迫凝重,《吉鸿昌》奔放激进;<啊!《摇篮》的平淡文化,《特工处的枪声》的悬疑,眼泪的严谨,苦难之心的深刻,归心似箭的新鲜感,以及《看这一家人》、《晚辈》、《他们》和《他们》鲜明的喜剧味道,都让这一代导演的创作呈现出现实主义的一致性。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文革”前从电影学院毕业,然后第一次有机会独立执导电影的导演的作品占据了抢眼的位置:《小樱》、《小花》、《疼人的笑声》。他们也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但把艺术的眼光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在艺术方法和形式的处理上,尽力突破过去,走出一条新路。小樱的纪实手法与纪录片的摄影处理,生活的颤音将影片的故事结构与音乐结构重叠,小华中的过去与现在时空交替并用彩色胶片与黑白胶片的格式区分,苦恼者的笑声将幻境、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与人物心理形成统一的线索;这些都表明了创作者在意境上的用心。虽然这些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验性,从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痕迹,但它们的创新勇气是极其值得称道的,它们的作品也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1979是我国电影创作和生产丰富的一年”,“涌现出一批题材和风格丰富、内容和风格创新、具有一定艺术品质的好电影”,“出现了转折性的、非常可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