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的点面结合是哪句?

如下:

过了好久,戏台前已经是人山人海了。许多人都来看戏了。人声鼎沸加上榕树上的蝉鸣,我不在乎。只是……手中已经舔完了两根冰棒。我离戏台最近,想再挤出去解闷。

这时戏台幕布已经拉开,接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咚咚咚”作响,胆小的我被吓得哭了出来。

也难怪,开始这拥挤的场面就使我有点胆怯了,更何况这在我眼里像是雷公发怒的大吼。我伏在奶奶的背上,泪水使我模模糊糊地看见戏台旁走出的一个长满胡子而且似乎有白黑条纹可怕的脸。我赶紧闭上眼睛,肆无忌惮地放声大哭。

奶奶见状是哄个不停。我当然不哭了,因为奶奶同意给我买冰棒。其实我心里还惦记看戏,那对我来说有种新奇感觉。

整个上午我是待在屋子里,满脑子想着那老生,那戏台,那观众,那鼓声。有时候能隐隐约约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一篇课文,不可能什么都讲,教师要讲的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

但这些“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文章的“面”,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人们读文章,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从“点”上着手,理解一些关键内容。

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就是要在“面”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点”上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因此说,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是一种符合阅读规律的教学艺术。先谈课文“面”的处理。“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

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文章的思路体现在文章的层次结构之中。我们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和层意,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是一个自我感受和自我体验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语感和积淀文化的过程,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这个过程。

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理解情节才能理解人物。处理这类教材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