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中的“长镜头”

周五演讲:我真的不太赞同梁文道在《吹牛是奇迹,夸张也可惜》一文中对《地球最后的夜晚》长镜头的看法和论调,因为在我看来,长镜头或者剪辑是表达手段之一,没有对错的概念。与其说长镜头在电影中是否耀眼,是否标新立异,不如分析一下它在某个情节中的应用至于这些反应和作用是让人昏昏欲睡还是兴奋,那就是导演的个人风格了。

在这里,我决定用自己的低俗电影知识来说说那些电影里的“长镜头”。这些观点是基于个人的感知,而不是基于对一个“电影手册”人物的评价,一个伟大导演的电影摄影资质或长镜头的技术含量。

(注:本文需要先看电影对应的长镜头视频再看,否则会影响理解。)

根据电影中应用长镜头所产生的功能效果,我将其分为五类:

一是“看”的习惯;

二、心理暗示(联想空间);

三、剧情需要;

第四,节奏需要;

第五,艺术隐喻。

根据这五大类,以下文章将通过对比六部影片中的长镜头案例(每一个案例都附有相关的长镜头剪辑视频链接)进行分解阐述。

第一,“看”的习惯

★死亡视频(2007)

镜头长度:78英尺

导演:豪梅·巴拿盖鲁/帕科·普拉萨

国家:西班牙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这部西班牙恐怖片是长镜头的一个极端案例:全片几乎一个镜头都是用模拟肩膀拍的。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很简单:这是一部恐怖片,讲述了一个记者采访消防队,被丧尸袭击的全过程。导演想制造一个跟踪采访的纪录片假象,从而产生震撼效果。这种错觉是利用了人的看的习惯(遇到吸引人的东西不眨眼)、视角(除了那些俯瞰整个场景随意选择焦点的非人视角)、观看的运动特性(受速度和可视范围的限制,震动不稳定)。

几乎所有的恐怖惊悚片都会用这种肩拍,但并不是所有的长镜头都会用在恐怖片里。比如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02),没有恐怖元素,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参观画廊的全过程。也是跟着主角到最后的场景,也模拟了大家看的习惯。

注意,这种看的习惯虽然是左右徘徊,停下来,但却是不间断的。一旦中断,就叫剪辑,有创作者主观意识的介入。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欧洲电影理论家说“剪辑就是蒙太奇”。

二、心理暗示

★绝望而凶狠(1972)

镜头长度:1'30

导演:希区柯克

国家:英国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绝望》中的这个长镜头,从两个人(一男一女)进楼上楼到进出关门,再到下楼倒着出楼,最后退到街上,大概一分半钟。

我想在看这一分半钟的戏的时候,就算是不了解前后剧情的观众也会觉得危险!这就是这个“长镜头”的魅力所在:它用几乎没有台词、没有特殊道具、没有蒙太奇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人物的处境和情感感受。

希区柯克是典型的实验高于理论的导演。对他来说,什么样的拍摄方式是次要的,就是这种拍摄方式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大多是心理和生理上的,而不是文学上的解读。

三、剧情叙述

★美国往事(1984)

镜头长度:1'50

导演:塞尔吉奥·莱昂

国家:意大利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美国往事》中这个长镜头的故事背景是,主人公“面条”回到了他久违的城市,找到了他的老朋友“胖子”——

镜头从胖子所在的酒吧外的招牌开始。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胖子把酒吧里的客人送走,然后拿起前台的电话,然后把最后一个客人送出了门。镜头接着放大缩小,最后落在酒吧外不远处的一个电话亭上。“面条”看了看里面有电话的吧台。...

这一幕持续了不到两分钟,就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导演把两人见面前应该交代的事情都告诉了我们——

我们可以看到“胖子”多年后经营一家酒吧;那家酒吧不太景气;胖子似乎有心事,忧心忡忡;胖子想早点关门,言不由衷;而这种不真诚似乎是因为那个电话;最终,面条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电话那头的人是谁,那个胖子送人走的原因和心烦意乱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见面似乎并不太愉快。

再次,以上信息全部使用长镜头,一气呵成。你可以想象一下,以上元素如果经过剪辑,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自己也试过。不是不可能,但会完全变成另一种感觉。而且效果没有这个长镜头简洁,情感也没有那么强烈。

第四,节奏需要

★肯尼迪遇刺案(1991)

镜头长度:1 '

导演:奥利弗·斯通

国家:美国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刺杀肯尼迪》的长镜头,讲述了检察官勘查命案现场,主观镜头代入的过程,从进屋,到尸体出现,警方记者现场勘查,死者桌面摆放遗物,到检察官拿着药瓶看着死者,再到起身走到镜子前看到镜中的自己。

短短一分钟的时间里,镜头像包袱一样抖出的线索,不仅起到了“情节解释”的作用,还起到了“节奏重音”的作用,就像长镜头的移动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这些“线索”就是鼓点的节奏。

这种处理方式很符合“奥利弗·斯通”的风格。看他的电影就像听有节奏的摇滚音乐,几乎每一段都像MV。即使是未经剪辑的长镜头,也依然表现出这种节奏感。

动词 (verb的缩写)艺术隐喻

★秋菊的故事(1992)

镜头长度:1'30

导演:张艺谋

国家:中国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影片开头的这个一分半钟的固定长镜头,似乎没有什么内容:全景,没有焦点,去赶集的杂七杂八的人分成两部分,不断进出镜头。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有一些穿红衣服的人,但这根本就是诡辩。渐渐地,远处似乎有一个略显显眼的红衣女子朝我们走来。这一次,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屏幕上只有她一个人裹着头巾。渐渐地,直到演员巩俐来到镜头前,全景变成了“特写”,我们才知道主角出现了。这个长镜头到此结束。

这个长镜头的设计很巧妙。它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它在讲故事时的代入感,还在于它对观众“求”的心理反应。找什么,当然是找故事的主角,找镜头的焦点,而这个主角和焦点就藏在茫茫人海中,准确的说,藏在广大底层农民中。而就在你在这种心理反应和思考中犹豫的时候,在你产生视觉疲劳之前,主角正好走到镜头前送上门,导演恰到好处。

当我们看完整部电影,了解了《秋菊物语》的整个艰辛过程,再回头看前一分半钟,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效果:一种从主角的个体经历到主角所代表的整个底层社会的联想。

这种联想可能是虚幻的,但剧中第一分钟对观众的“潜意识强加”确实是真实的。

第六,长镜头的综合应用

★罗马(2018)

镜头长度:4英尺30英寸

导演:阿方索·卡隆

国家:墨西哥

▼「视频链接」

▼「长镜头截图」

最后,用这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获奖作品来总结一下长镜头。影片开头就用了,持续了四分半多钟。

镜头前三分半钟根本没动,但镜头没动不代表镜头里没机会!透过水在地板上的倒影,我们可以看到天上的飞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俯瞰,多么巧妙的艺术比喻;

然后出现了电影名《罗马》,好像是用肥皂水洗地板洗出来的;

然后我们的英雄出现了。镜头的晃动遵循了我们“看”的习惯,从而向我们解释了主角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精神状态(情节解释);

还有一个如此接近30秒的“空镜头”——主角进屋。导演真的是故意的。他利用长镜头不间断的开放空间,给观众留下足够的呼吸空间(联想空间)。等你对他要谈的环境有了一定的缓冲后,主角就会出来继续做她的工作。

至此,这个长镜头结束,电影故事正式进入正文。可以注意到,这个“长镜头”的作用和功能还没有结束——

直到我们看完电影,才发现片尾有一个六分钟的长镜头(包括片尾字幕)。而这个长镜头和影片开头的长镜头形成了超级的“艺术对比(艺术隐喻)”。让我看看-

一个向下,一个向上;一个是主角在擦地板,一个是主角在晒被子的屋顶;一个是飞机在水中的倒影,一个是真正的飞机在天上飞。...

把这种一对一的戏码放在一起,你会突然发现,“女仆”的地位在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目中得到了升华,以至于你需要仰视她的“伟大”,哪怕她只是爬到屋顶去晒被子。

最后回到长镜头的主题,当然不是不可替代。任何一种电影故事、电影情感、电影理念,都有n种可行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任何导演都有自己最舒服的镜头表达。上面提到的“长镜头案例”当然可以用剪辑来代替。

但问题是,替换之后可能就不是奥利弗·斯通或者阿方索·卡隆的电影了!就像葛达尔的电影要像好莱坞大片一样通俗易懂一样,还是葛达尔的电影。

所以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长镜头时,要理解和接受导演的性格和拍摄习惯,而不是去评判它的对错。当然,摄影师首先要做到艺术的诚实。

和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读经典书籍。请关注周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