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中的“经典之声”:夜深露重独寂寞,繁华如同《水中花》
每年暑假已成惯例的《中国好声音》每次开播都能获得不俗的收视率,除了节目赛制的公平严格和导师团队的强大阵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声音果然很“好”,什么才是“好”声音呢,必然是那历经多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音。从《中国好声音》开播第一年来,不同风格的音乐人用自己的热情演绎了无数首经典之音,例如歌手刘彩星的《一块红布》等,前几日歌手赵家豪与Tiger在本届中国好声音中翻唱了谭咏麟的《水中花》。
仅看名字,就让人联想起“镜花水月”之景,有无限凄凉之意。想必真正经典之音,都是寂寞清冷的吧,那些成名已久的音乐人如窦唯、罗大佑、朴树、许冠杰等,大都是寂寞之人,唯有寂寞才能够赋予人寂静的内心,唯有寂静的内心,方能领略世人最深刻、最真挚之情。正如清代纳兰性德的那句词: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清冷繁华中,凄雨冷风中,多少繁华如梦,曾经万紫千红,随风吹落,……。”歌词仿若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正映衬着《金刚经》中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萦绕在音乐人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才是人类最美的声音。
80年代、90年代的香港音乐界人才辈出,经典音乐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能够作为经典流传下来的,必然是动人之曲,能够动人的必然是那些凄婉的情感。例如陈淑桦的《滚滚红尘》,到底是音乐成就了电影,还是电影成就了音乐,谁也说不清楚,当沈韶华眼神迷离的倚着章能才之时,那浑厚婉转却晴朗动人的歌声忽然响起,一瞬间她踩着他的跳舞的片断成为经典,一种难以名状的深沉而惆怅的感动就此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那时候的作者三毛,却是失去挚爱的孤独者,她许是将自己对爱人荷西所有的思念沉淀在她的笔触,那在一起的欢快时光,却仿佛预示着不安的未来,让这种欢快似乎刻上罪恶的痕迹,他们的表情如此复杂,歌声却也如此悲情。
? 为什么有些人的才华是一生的,为什么有些人成名之后便江郎才尽。许也是如此,在成名之前,怀揣着平生愿望,却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想必人生也是凄惨的。在凄惨的时刻,独守清冷的小屋,深夜不眠,想想为追寻梦想而远去的故乡,那份难得的悲戚便沉淀在内心,幻化作了另外一种力量,当这种悲哀与寂寞沉淀到一定程度,便化作灵光一现,成为经典之音了。当一个人一旦成名,巨大的物质财富让人沉溺其中,便很难获得内心真正的安静,不是被俗世缠身,就是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哪里还会创作出什么好的音乐来呢。《中国好声音》出身的李代沫先生,才华横溢,获2012年刘欢组14强,但成名之后却让自己的才华被欲望埋没,本来星途大好,毁于吸毒。为什么平凡人很多,因为平凡的生活其实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既不会让人玩物丧志,又不会令人沉溺绝望之中。
无论如何,创作之旅必是孤独的,一切灵感全然来自于安静的内心,为何成名之后的窦唯隐居于世,不愿争名夺利,人若一旦有了争名夺利之心,便少了创作纯净、美好之音的天赋,上天总是公平的,一颗被世俗蒙尘的心是无法感应到最诚挚的情感的。一个人的幸福,外人无法言说,只能自己感触,每天与自己的心灵碰触,没有因为世俗之见放弃自我,才是最幸福的。
著名音乐人朴树曾经说:如果《送别》的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之创作者,要有多么安静且清醒的内心,才能创作出如此清澈的文字呢?被世人称为“半世繁华半世僧”的李叔同,必定是个面对繁华俗尘淡然处之之人,否则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富二代的身份和名气出家,成为著名的弘一法师了。真正的出家并非梯度,而是放弃坠落尘埃之心,去追寻最纯净的本心,追寻的过程也许并非花红柳绿,也许是寂寞的,但却更能收获幸福。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毕竟过三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彷徨之路,是孤独寂寞的。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必然是无怨无悔的且寂寞痛苦的。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最难寻到的境界,必然经过无数寂寞的煎熬,方能到达。而这“蓦然回首”之下,找寻到的竟然是自己早已存在的“本心”,只因它被遗失在“灯火阑珊处”,所以我们才不得不让自己排除一切繁华之音,去寂寞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