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授带7000日本志愿者,来中国沙漠种300万棵树,如今怎样了?

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只要攒够了能量,就可以兑换一棵树,而且这棵树真的能够在大西北被种植出去。为此不少人打开支付宝的原因就是为了看看自己的能量有没有被偷走。看起来好像是个游戏性质的活动,但能量积满并不容易,每当自己成功种植出一棵树之后,总感觉自己对国家的绿化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小力量。显而易见的,绿化这件事在国家和人民的心里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正文

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人力,还是人才的培养方面,对于植树造林来说,我国一直都走在前沿地带。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很多寸草不生的荒漠,而防风治沙,将沙漠变为绿洲成为了一代代人奋斗的目标。恩格贝是一块位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一块绿洲,但在这之前它并不是现在绿油油的样子,只是一块荒芜的沙漠,没有任何植被。经过几代人努力之下变成绿洲的恩格贝也成为了国家植树造林成功例子中的典范。在荒漠植树造林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恩格贝最初竟然是在一个日本人的带动下完成的,他的名字叫做远山正瑛。

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海,随风吹拂到空中的沙尘,一眼望去一片苍凉,这正是原来恩格贝的真实写照。这里成为沙漠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恩格贝地处的库布其沙漠常年干旱,一年的降水也就只有260毫米,这对于这个饥渴的地方来说可以说是连塞牙缝都不够。

有不少探险者来挑战这个地方,但也都是小心翼翼,毕竟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狂风吹到沙堆里去。或许会有人问,既然国家每年都拿出那么多人力财力去植树造林,为什么不对这里进行改造呢?有钱有人只是基础,难就难在这里的环境太过于恶劣,根本让人无从下手。在这里种树花费的代价太过于昂贵,只是种下一棵树就要花费差不多六桶水,而且在这之前也不是没有人来种过树,但花费了大量精力种下的树也都会因为环境死亡,成活率算下来还不到百分之二十。面对如此的境况,很多科学家们也都是望而却步。

但是这项严峻的挑战却由远山正瑛这个日本人接下了,说起他与中国之间,还存在过一段不解之缘。1935年时,远山正瑛来到中国留学,期间主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农耕、植物方面的知识。在中国留学的这段日子激发了他对怎样将沙漠变成绿洲这一问题的兴趣。抗日战争全国性的爆发之后,远山正瑛回到了日本,成为了一名农学博士,可能是基于在中国时就培养的兴趣,他所研究的正是关于沙丘治理这方面的问题。

1972年远山正瑛退休后并没有闲着,还是一直处于治理沙地的一线地方。经过仔细的研究查看,远山正瑛最终将进行沙丘治理的研究地方定在了中国的恩格贝。在多方的协调之下日本成立组织,以远山正瑛为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进行治理。

1990年,远山正瑛为了给治沙筹集资金,就变卖了自己在日本老家的很多家产,还带着当时正在与他一起进行治沙工作的王明海到日本去四处做关于恩格贝的演讲。他还在当时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广播厅,眼眶里含着眼泪地说着绿化黄河两岸的重要性。很多日本群众被远山正瑛这种奉献自我的精神所打动,纷纷报名成为志愿者,自愿加入到远山正瑛治沙的工作当中。在远山正瑛的不断影响下,当时的志愿者竟也达到了7000多人。也有很多人虽然没有参加志愿者,但也还是在他的影响之下纷纷都捐款采集草籽,就这样人多力量大,1000多公斤募集来的种子就这样送到了远山正瑛的手上,让他带到了恩格贝。

1991年,已经84岁高龄的远山正瑛亲自来到了治理恩格贝沙漠的一线。在辽远的沙海上,在众多壮年之间,一位带着遮阳帽,穿着工作服的老人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虽然远山正瑛的年岁已经很大了,但是在恩格贝进行治沙工作的他每天都要工作数十个小时。就这样,一位84岁的老人用年迈的身躯带领着7000多号人,在寸草不生的恩格贝种下了300多万棵树,成功治理了4万亩黄沙。2004年,远山正瑛因病去世,但他的事迹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结

贡献部分国界,能够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就要紧紧地把握住。现在的我们可能都是普通人,做不出什么巨大的丰功伟业,但日常中只要有能够让自己实现价值的机会,就一定要秉持着舍己为人的信念,去抓住它,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