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是怎么演变来的?

家鸡的祖先——红原鸡

红原鸡的雄鸟和雌鸟在外形上有很多差别,雄鸟体形较大,体长为48—71厘米,体重672—1050克,雌鸟体形稍小,体长38—46厘米,体长435—750克。雄鸟头顶上具有一个鲜红色的肉冠,喉下有两个砖红色的肉垂,雌鸟肉冠和肉垂均不发达;雄鸟颈和腰的羽毛长而呈矛状,称为矛翎,雌鸟则没有矛翎。它们的脸和喉部裸出,两翅短圆,尾羽呈侧扁状,雄鸟的中央尾羽特别延长,羽干弯曲而呈镰刀状下垂,跗跖长而强,具有一个长而弯曲的距,雌鸟无距。

雄鸟和雌鸟的羽色也不同,雄鸟体羽华丽,头顶为橙红色,上体主要为金红色,下体为黑褐色,尾羽黑色而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雌鸟头、颈和下体大都为棕黄色,颈部具有黑色的斑纹,上体为黑褐色,密布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浅黄白色的羽干纹,尾羽为黑褐色,中央尾羽不特别延长,羽缘具有暗绿色的细斑。它们的虹膜为橙红色;嘴角黄色或角褐色;腿、脚铅褐色。

红原鸡分布在我国南部、印度东部和北部、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红原鸡***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滇南亚种雄鸟颈部的矛翎较长,为金红色或金橙色,雌鸟后颈的羽缘较黄,分布在云南中部、西部和西南部;海南亚种雄鸟颈部的矛翎较短,呈暗红色,雌鸟后颈羽缘较棕,分布在广东湛江、徐闻,云南东南部、广西和海南。

红原鸡在云南南部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混交林、次生林、灌丛、草坡、竹林等多种环境;在广西则生活于人造马尾松林、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及河谷阔叶林等;在广东和海南,它们大多栖息于海拔较低的山地丛林、橡胶园的防护林带及经济作物区地缘的灌丛之中,栖息的海拔高度从50米一直到2000米都有。它是喜欢结群生活的鸟类,除繁殖期外,大多结成7—8只以上的群体,最多可达20多只。性情机警,受惊后便迅速奔入树林、灌丛中,或飞到山坡之下。夜间栖息于树上,清晨即下到地面活动。它的食性较杂,包括榕树果、竹籽、幼嫩的竹笋,各种植物的花、嫩叶、嫩枝等,也吃昆虫、白蚁及卵、蚯蚓等动物性食物,还常常到农田中啄食农作物的种子。取食的方式与家鸡类似,边走边用嘴和脚扒开落叶、表土,然后用嘴啄食。

红原鸡的繁殖期为2—5月,巢为地面简陋的浅坑,垫有少量树叶,直径约16厘米,深约1厘米。每窝产卵4—8枚,最多为12枚,卵的颜色为浅棕白色或土黄色,光滑无斑。孵化期19—21天。

红原鸡是鸡类中的佼佼者,但近年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毁林开荒以及大量猎捕,使它的分布区缩小,数量也在逐渐下降,保护这些珍禽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