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是北京街球王么?我想知道关于他的街球故事

我初中在北京市十一学校读书,王圣淳比我大一届,吴悠比我小两届。那是一所涌现过无数篮球天才的学校,但由于学校没有篮球传统,天才最终一个个沦为平庸,或剑走偏锋成为怪才。

十一学校曾经有过四块全场,那四块全场孕育了无数个孩子的篮球之梦,从传说中的80年代外号孙悟空扣遍8个篮筐的传奇人物(其中最高的一个筐3米35,据说此人后来去了美国),一直到上面说到的王圣淳,当然也包括我,也许还有吴悠(吴悠初二的时候,学校挖了球场盖楼 ...... 伤心)。

那4块球场中最靠外的一块就是少年时的篮球圣地,也被大家叫做小红筐 -- 一个2米95高的红色的篮筐。在十一,只有打得最好的球员才有资格在那个场打球。由于篮筐矮,有机会扣篮不扣是要被鄙视的。当然,在小红筐打球表演眼花缭乱的控球也不会被队友埋怨。小红筐,大概就是我知道最早的一快纯正的街球场地了。

yeah, time to show some respect to tha streetballas in CHINA.

初一第一天跑去打球时,偶就看到了当年十一中第一球星马乐从外线空插到三秒区侧线然后飞起来接到队友从三分线外抛出的传球,身体成弓型,完成了一个NBA式的空中接力扣篮。当时震惊到合不上嘴的偶也就抱着篮球加入了旁边围满球场的观众大军,并且从此对马乐万分崇拜(后来此人因腰伤被废,现在开奥迪A6偶尔出没在球场,投几个篮就喘不上气了)。上课前,那些高三的球星们绣起扣篮大赛,直到当年十一的传奇人物,身高不到1米70的杨大威从罚球线把排球塞进篮筐的同时铃声响起观众球员纷纷做鸟兽散为止(他手小,抓不了篮球)。

在那个小红筐,王圣淳完成了他的第一个扣篮,也给了他通往扣篮大赛夺冠路的信心。对于吴悠,那个篮筐也许留给了他街球的第一印象。

初二的夏天,父母拗不过我,送我去体校练了一个假期的篮球,开学后也断断续续的跑体校训练。不过由于我打球路子太野,而且先天条件不好,在体校坐不牢主力的位置。这对当年坚信自己很有篮球天赋的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于是我把全部精力都防在了练习控球和组织上。初三的那年,在高中的几个传奇球星离校后,偶有争议的被称为十一第一控卫,同时入选了校队,成了十一历史上第一个初中进入高中校队的球员。当时学校还给我做了个假学生证,这个学生证被我一直保存至今。

几乎没有经过集训的十一校队在全区最年轻的首发后场的组织下(我初三,王圣淳年龄比我还小,他早上了一年学)屡战屡败,不过首发球员纷纷被各豪门高中相中(后来偶初三的秘密暴露了 ...... 还好我们没名次,不然要被举报的)。

有了初中进高中队镀金的经历后,偶也自觉的自居为“十一第一控卫”并且开始为自己接班人的培养工作,于是常常带着低年级打后卫技术比较好的球员一对一练习,或者中午休息时间陪他们练控球。那段时间,吴悠?没听说过。

aint nobody know this kid?

第一次对吴悠有印象是3年前的一天,难得一次夏天回国决定回十一去怀念一下初中时的风光,享受享受被人当本校传奇球星的感觉(呼呼,表拍我,都说了只是衔接内容,各位看官可以忽略。可是在十一新建的球场上看来看去怎么也找不到当年在小红筐的那种氛围了,无奈中便和一群高二的孩子玩起了三打三。

对方有个小个子的后卫,从开场就开始盯我。偶心中窃喜,以为又可以在戏耍玩弄此小孩后在他佩服的目光中报上自己的名字。

这个小个子打球很有激情,在场上很活跃。因为他比我矮,所以偶就利用身体强打,没想到他打的出乎意料的硬 -- 不是在身体对抗上,而是被连续突破了多次后还不放弃,并且始终寻找机会断我的球(这一点当时很让我恼怒,毕竟偶是靠控球和组织打出来的,被盖帽都没什么,被断球则就是奇耻大辱了)。

于是我决定紧逼他,毕竟进攻很难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而连续的被断球则可以让一个人彻底沮丧 ...... 很多学生控球看着很好,一但被紧逼就很容易丢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