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的名称的由来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当时26岁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和他的德国同事京特一起,在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营,庇护了1万多名南京难民。今年2月19日是辛德贝格诞辰100周年,昨天,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特别为辛德贝格制作了专题展,***展出66张图片。丹麦驻华大使馆副大使姚朔仁出席开展仪式。栖霞区还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一起召开座谈会,纪念辛德贝格先生。 “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挺身而出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活动,我为他感到骄傲。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关于辛德贝格的专门展览。我希望这个展览让人们了解辛德贝格的事迹,并且能够加深丹麦和中国的友谊。”姚朔仁在展览上说。
丹麦水手立下“生死状” “如果没有在江南水泥厂的107天,辛德贝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爱冒险的水手。”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正是这段经历,使他从当年的平凡水手成为中国难民的“保护神”。 1937年,辛德贝格和京特一道,来到南京代表丹麦和德国保护两国在江南水泥厂的设备。在前往南京前的12月1日,他在上海签订了一份“生死状”。展览上,记者看到辛德贝格在“生死状”中用英文写道:“我自愿前往南京附近的栖霞山江南水泥厂,战时停留期间,风险自担,假使我负伤、伤残或死亡,除合理的医疗费用,不对F·L·史密斯公司或其他任何方面附带任何要求……” 正是在南京,辛德贝格用勇气和坚毅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南京” 大屠杀期间,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1938年3月丹麦一家报纸上发表的《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中,用了辛德贝格这样一段话:“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但是江南水泥厂的医疗条件不好,辛德贝格想方设法把受伤的中国百姓送进城里。1937年12月,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被日本兵用手榴弹炸伤,伤势严重,辛德贝格用摩托车把他送进城求治,在中山门受到日军阻拦,他绕行太平门,快速行经岗哨,终于到达鼓楼医院(当时称金陵大学医院)。这是1938年,辛德贝格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递交的报告中众多救护事件中的一件。 “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展览中,有14张图片选自“辛德贝格相册”。这本相册现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奥斯汀分校的档案馆内,其中不少都是辛德贝格冒险拍摄的。特别是辛德贝格的图片说明写得很具体,因而让人震惊:“这个农民的男孩被(日军)枪托打死,因为他没有脱帽”,“野生动物和流浪狗正在吃这些尸体”……。这些都是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吴先斌介绍,1939年,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他终身未婚,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生前辛德贝格很少同人们讲在南京的经历,直到他的妹妹整理遗物的时候才重新发现了这段历史。2004年12月17日,辛德贝格的故乡丹麦奥胡斯市将当地的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 85岁幸存者苏国宝: 辛德贝格给的大米和银元 维持了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 当年受辛德贝格先生救助过的85岁老人苏国宝昨天也来到展览现场。老人是江宁区汤山社区湖山村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苏国宝才12岁,他3岁的弟弟被日军扔进河里淹死,姨姑夫则被绑在桑树上砍了头。 “当时老百姓都叫他辛佩。包括我家在内的几十棚户都被烧了。辛德贝格和京特来查看。两人各给了我一块大洋,并给了我家36斤大米。辛德贝格还叫我到水泥厂做工,并表示以后送我读书。”老人回忆,“当时只要活下来就不错了,还想什么念书。我就谢绝了。”但为了表示感谢,苏国宝还给辛德贝格和京特两人跪下磕了一个头。
辛德贝格个子高高的,没有架子,客气得很。”苏国宝回忆说,这些粮食及两块银元维持了全家好几个月的生活,使得他们全家得以存活下来,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 说到这里,苏国宝颤颤巍巍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地揭开层层包裹,里面有一张是他和辛德贝格十多位亲人的合影,“那是2005年,辛德贝格家人来南京找到我后拍摄的,他的弟弟妹妹和辛德贝格长得真像,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