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名剧是什么?
淮北古画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起源于淮北地区,男演员背着花鼓演奏,乐队以花鼓为主要音乐,故称淮北古画戏。流行于皖北及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分为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郫县)、中路(苏仙、灵璧、泗洪、杨过、蒙城、阜阳)、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古画戏的最初形式是民间小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时自娱自乐,有时这些民歌还伴有舞蹈。这些舞蹈以民歌内容为基础,模仿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后来舞蹈中吸收了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使舞蹈更加活跃,更具吸引力。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线的小故事,如《西厢记》中的三国段子,逐渐从唱短段子到唱长段子,从一个人唱到两个人表演(曾经一个小丑由一个人扮演)。后来经过古画戏曲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的故事,开始唱连续剧,演员数量增多,唱腔和表演艺术也逐渐提高。解放后,它们达到了丰富多彩和日益完善的水平。
淮北古画戏有两种剧种,传统剧种有《王晓捉脚》、《文房四宝》、《游园会》等170多种。内容多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和性格,使用当地人民朴实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总的来说,淮北古画戏的唱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八句”和单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旋律优美,上下句对称,组织严密;另一类是原剧中用的板调,如“平板”“冷板”。叙事性强,变化灵活,表现力强。
淮北古画戏的表演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它的人物、动作、眼神等。能生动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豪放、热情、坚强的性格特征,粗犷、奔放、朴实、幽默。新编排的传统剧目《摸花轿》被拍成了电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起源于明代的“徽翅雅调”。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庆阳、贵池等地,并与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艺人在吸收益阳戏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剧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剧和青阳戏。青阳调受民间民谣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前身。清代乾隆年间,徽剧形成,现称徽剧。
它的特点是滚唱,既给了歌剧中的人物以广阔的空间来倾吐内心的苦闷、愤怒等情绪,又是叙事性的。主要的口音是吹腔、四平腔、提子腔和黄儿腔,也唱西皮腔、高腔、昆腔、昆艺腔和花腔小调。戏份多,擅长演历史剧。音乐曲调和演奏技巧丰富。清中叶,流传甚广,对南方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唱、读、做、演并重的完美剧种。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艺人高浪亭、郝天寿将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就被精致的徽剧淹没了。当时徽州的班社多达47个,其中大寿春的艺人超过180人。主要的徽州阶层有
老庆生是徽班的鼻祖,团队强大,章程严格,行当齐全,阵容庞大。老阳春擅长昆曲,新阳春相对老牌。班里有28个包厢,72个艺人,30个网巾,经常演出200多场。庄的班级俱乐部,里面主要是黄皮肤的声音。蔡庆班以表演“菜头”而闻名。
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在进京献寿的春台班庆祝,因技艺高超被誉为“徽州四班”之一。
庆生班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徽州四大班”之一。
蔡庆班由惠城众多商人出资,名人云集而成。每年三月三,班里都要参加惠州的“赛宝会”和四乡的大聚会。
凤舞班创办于15,与新彩青、二阳春、柯长春并称“新四徽州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浪亭再次被带到北京,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然后,又造成四喜、春台、和春等回族班入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声音。从此,徽剧不仅打入宫廷,震动京城,而且流传甚广,影响全国。它扎根于北方,逐渐吸收了北方的北京话,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相结合,发展成为京剧。也对南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云南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徽剧的影响。老艺术家程长庚是徽剧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为徽剧表演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程长庚出生于安徽潜山。他集徽音、京音、楚音于一身,精炼创新,成为一个杰出的家族。对于徽剧,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京剧,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他成了京剧的创始人。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它讲究的是台与台武术,人物与容貌的雕塑美,人物的塑造,画面的风格。平台和高泰武术是最突出的徽剧。“单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平台,惊险万分。至于高泰武术,那就更危险了。一般演员要翻三桌,有的要翻七桌。徽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艺术。徽剧讲究集体表演,必要时所有的歌一起跳,显得气势磅礴,热闹非凡。徽剧剧目多,录有1404个。因为历史悠久,大部分都是手稿,很多书已经失传了。解放后,经过发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包》、《乔的婚事》、《电马》、《水淹七军》等。
鲁戏
鲁戏,原名“道起戏”,解放后改名。流行于安徽中西部,人口1000多万,是全省最大的剧种。鲁剧起源比较早,据说太平天国时期就有专业的流动班社。它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宫戏、海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为风格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鲁剧的演唱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用假声唱出的旋律在演唱中不断出现,称为小声。二是在唱功上帮助舞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程度时,现场和后台的演员齐声歌唱,声音洪亮、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它的乡土气息很浓,风格鲜明。鲁戏有200多个剧目。借罗艺,要学钱,休丁香,观众印象深刻。剧本大多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鲁剧的表演朴实活泼,朴实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套锣鼓,它的人物舞蹈也是在唱歌的时候锣鼓声中进行的,你一般是站着唱,然后做一些小的面部表情。唱了一段时间,就可以用打击乐器跳舞了。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期船舞等形式,风格新颖,体态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