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远征军一个营,能将日军一个联队打散?

1943年初,同盟国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终于在各个战场上开始反攻。在非洲,盟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挺进西西里岛;在欧洲,德国兵败斯大林格勒;在亚洲,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也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全面转入防御。

此时的英国,也从战争初期最郁闷的状态中,渐渐找回大国的感觉,对恢复其在远东的利益,愈发热心起来。尤其是丘吉尔,非常抵触中、美两国插手英属缅甸的事务,但苦于实力不济,又不得不求助于远征军,列强的丑恶嘴脸表露无遗。

为配合打破日本“绝对国防圈”,新一军与向缅北发起反攻。

当年11月,新一军主力新38师和新22师,在飞机的掩护下分三路进攻日军第18师团。让对方始料不及的是,新38师的一个先锋营在其一个联队(团级)的包围下,竟然凭借强劲火力不仅打开了缺口,而且将包围的日军全部击退。

要知道,在他们的普遍认知中,一个日军联队的战斗力能敌对方一个师,或者杂牌军一个军。如今,被一个营打得七零八落,既不服气又无可奈何。他们在心里不禁要问:“一年前被打得撤往印度的军队,战斗力怎么变得如此强悍?”

1942年按照《中、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远征军3个军10万人的部队组建完毕,但丘吉尔担心别国染指其殖民地事务,迟迟未同意远征军入缅。他对驻缅英军能够抵挡日军的进攻,抱着侥幸心理,致使丧失了两军联合防守的最佳时机。

令人失望的是,英军非但没有实力与日军抗争,而且几乎是一触即溃,不停地撤退,不得不请求远征军入缅作战。然而,首次出国参战的远征军,却被英国人当成“炮灰”,断后掩护其残兵败将撤往印度。最终,远征军也被迫撤往印度或回国。

日军仅以伤亡4500人的代价占领了缅甸,封锁了通往云南的“国际通道”,而10万远征军伤亡5.6万人,可谓是损失惨重。撤往印度的远征军按照美军模式进行整编、训练,武器装备全部美式装备,战术思想先进,战斗力突飞猛进。

一年后,再次入缅作战的远征军已今非昔比了,日军第18师团被迫后撤。受此胜利鼓舞,滇西的20万远征军也强渡怒江,开始反攻。这让驻缅日军深感压力,决定进攻英属印度重镇英帕尔,即粉碎盟军的反攻,又可以切断远征军的后路。

但他们也遇到了远征军当年在丛林一样的惨状。

一年前,远征军在撤往国内时,在茂密的丛林中缺粮少药,许多人倒在了回国的路上。驻缅日军自然明白丛林的厉害,他们向大本营提出了反对意见,10万人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在大山丛林中行进700公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狂妄的日本人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他们强征大批的水牛、山羊和大象,由它们托着粮食随部队前行。在行军中,部队吃完了粮食,再吃牛、羊,就可以保证20天到达英帕尔,到时候就可以“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

于是,在缅甸丛林里,一支活像马戏团的队伍出现了,日军第15军赶着牛、羊向印度进发。得知日军进攻,英军立刻派飞机轰炸,并组织小分队不断地袭扰其后勤部队,待对手弹尽粮绝时再决战。事后证明,这样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牛、羊,平日里有人赶着还好些,可炸弹落下来,便一哄而散,一头水牛跑掉,一个中队4天的给养就没了。结果可想而知,日军不得不先吃了牛、羊,自己背着粮食。待其前锋到达英帕尔时,部队已经饿了好几天,哪有力气去打仗。

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日军还是将英帕尔的英军包围,给予重创。他们再一次向远征军求助,希望采取积极的攻势,策应英军作战。好在有美国的后勤保障,不仅粮食、弹药充足,而且空军运来了2个师的兵力,防线终于稳定下来。

反观日军,忍饥挨饿攻了几次,再也没有力气冲锋了,士气也跌到了低谷,越来越对上级的命令不耐烦,甚至是抗命,特别是3个师团长决定铤而走险,违命撤退。他们认为,部队已经60天没有得到一粒粮食和一粒子弹,不撤就是等死。

日本陆军历史上最大一次“抗命事件”发生了。

毫无斗志的第15军3个师团不顾军长的命令,擅自开始撤退。然而,5月的缅甸进入了雨季,等待他们的将是可怕的“绿色地狱”。更让人们绝望的是,此时的英军来劲了,向对手发起了反攻。日军也落得当年远征军一样的境地。

雨季的丛林,痢疾、流感、霍乱四处蔓延,缺医少药的日军不断地有人倒下,再也爬不起来,很快又成为丛林蚊虫的“美食”,变成一具白骨。到了8月,全军回到出发地时,10万人的部队只回来了5万,其中又有一半住进了医院。

这次进攻,日军第15军重武器尽失,步枪也只带回了六分之一,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另一方向的远征军,势不可挡地向对手发起进攻,占领了缅北重镇密支那,3个月推进了500公里,在1945年1月打通了“国际通道”。

一系列的败仗和糟糕的后勤,驻缅日军元气大伤,在中、英军队的联合打击下节节败退,不得不放弃缅甸撤往泰国。至此,在缅甸的30万陆军死亡16万,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加快太平洋战争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让丘吉尔放心的是,远征军在完成出征使命后,没有在缅甸多呆一分钟,随即凯旋回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3年后,昔日的殖民地宣布脱离英联邦并独立,英国人在远东的利益一步步地丧失殆尽,成为一个二流国家。

狂妄的日本人也为自己的“野心大,国力差”,付出了惨重代价。在物质决定精神的社会里,哪怕是被“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人,没有饭吃,一样的士气低落、精神崩溃,甚至违抗上级命令。看来,“补给就是士气”,这话没错。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