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

张择端对绘画很有天分,开始学的是一种有着严格尺寸规矩的界画,类似于现在的建筑效果图,学界画的经历对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十分重要,他正是将界画的细致和准确与风俗画的诗意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以传统的卷轴画方式,以细到毫巅的笔触和气势恢宏的构图,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东南城区沿河两岸的市井生活图像。《清明上河图》为绢本设色,整个画幅高25厘米,长528厘米,画面中的各色人物多达1000余人,各种动物100多个,河面上的船只20多艘,行驶的车轿也有20多辆。除此之外,青楼画阁,绣户珠帘,珍奇市易,水陆咸通,全景扫描,堪称北宋汴京的最为真实生动的影像记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是一部宋代版本的风俗纪录片。

张择端为何要花如此的心血来绘制这幅作品呢?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出于画家的本能,想让繁华景象长留世间等。但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他希望得到酷爱绘画的宋徽宗的赏识。

传说张择端曾在翰林画院当过画工,因此对徽宗的喜好十分了解,当徽宗见到这幅图画时,欣然挥毫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瘦金体墨宝,并且还盖上了朱红的双龙印章,然后将画收藏于宫中秘府。靖康之难旋即发生,这场灾难不仅是北宋的灭顶之灾,也是《清明上河图》的噩梦。

战火使北宋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清明上河图》也落到入侵者金人之手,估计金兵并没有认识到画作的价值,这使它很快又沦落民间,为一此北宋遗民知识分子所购得。

但是,这幅作于北宋徽宗时代的画作,后来又去了何方,则不得而知。有学者推断,现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北宋时的画作,而是张择端流亡到南宋临安(杭州)时,为思念故国而重新绘制的作品,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就持这种观点。

张择端这幅寓意故土之思的作品问世,便受到南宋画家的广泛关注,于是出现了众多以张择端作品为蓝本而绘制出的摹写本,这些摹本的出现,在当时虽然是出于寄托思乡之情而为,但却给后世鉴定此画的真赝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在元明清三代,《清明上河图》的浮浮沉沉,充满戏剧色彩。参与其收藏或争夺的人中,有大名鼎鼎的元代画家赵孟颊、明代大文人李东阳以及奸臣严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