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医生为什么被杀
卫生部的通知,大概是这次“哈医大医学生被杀”事件之最高级别的官方反应了。同时可以说,仅仅靠卫生部的一则通知,是无法“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砍杀医务人员的事件,许多年来,已经发生了许多次,类似通知或许已发多次。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了10起此类血案,2012年终于又发生了。监控探头、报警按钮、警铃鸣响、增加保安、警务室,固然能提升治标的功效,却难以奠定治本的基础。即使和国际接轨,设置医院大门的安检,禁止凶器进入,也只能减少此类案件发生的次数,或者改变案件发生的状况。例行公事的通知是重要的,切实有效的改革是必要的。
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论述的文章已经很多。医德败坏、过度医疗、态度恶劣、作风马虎、医技匮乏,只是少数医生。虽然这究竟是“少数”还是“多数”,也难有精准的调查统计数据,但肯定不是“全部”。竭力为患者着想,从不开大处方,数十年来甘居清贫的好医生,媒体也曾有过报道。何况这些,也不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国家给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太少、医疗制度设计不合理、以药养医、给医生创收指标、患者的用药和检查收入与医生奖金挂钩,才是导致患者看不起病、逼良为娼、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和根本原因。医生成了医疗体制弊端的替罪羊。
患者,只和医生接触,不知道一整套医疗制度的内核所在,及其方方面面,只是感觉到医生就是其受害的直接始作俑者,便把所有的积怨、愤懑、仇恨集中发泄向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处于极其危险的恐惧状态。而国际上成熟的做法是,国家为国民提供医疗保险,患者定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定位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优劣,医护人员的良莠,让保险公司去鉴别,去博弈,患者不需要自己直接和医护人员博弈。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通过自身的素质和名誉,在医疗行业中分一杯羹。“顶层设计”的概念流行起来,某些人不以为然。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何尝不是顶层设计?
医患关系恶化的另一原因,就是病理学常识的科普工作几乎为零。中华医学会对此应当有所作为,更是义不容辞。患者及其家属们认为,不管什么病,不管病到什么程度,我给你钱,你就该治好病。人们无法接受:花费了那么多钱,倾家荡产了,怎么能够不治好病?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些常识,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病患都是可以治愈的。人们忘记了这样一些成语,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回天无力。更不去思索这些成语之所以为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经验沉淀和集体意识。医生职责是救“急”扶伤,而不是救“死”扶伤。前者人力能为,后者神也未必能为。
关于医患关系,人们的思维还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把医疗机构当作背景强大的慈善机构,把救死扶伤的最高道德,强制绑架给并非聚宝盆的医疗机构。人们认为,救死扶伤,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的天职,你既然是医院,既然是医生,怎么能够见死不救?是的,人们在路边不能见死不救,发现伤病者将其送到医院,或者电话120。到此,路人就完成了救死扶伤,可是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与此有着天壤之别,那就是经济成本。实质性的救死扶伤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需要极大的经济成本。谁来承担这经济成本?路人不考虑,大众不考虑,似乎不需考虑。
医患关系恶化,还由于医者与患者缺乏换位思考,以及身同感受体验理解。病人气多。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必然引起心理上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遇到不顺的事情,更加难以控制情绪,容易发作,激化矛盾。如果医者态度冷漠,语言尖刻,作风马虎,必然导致患者的失望与愤怒。可是医生整日整夜面对愁眉苦脸的患者,不能有自己的快乐表现,情绪上克制自己,工作上处于紧张状态,不得松懈,否则差之毫厘性命关天,而且和国际上每百人一名医生相比,我国每千人一名医生也实在太忙太累。医护人员晕倒在岗位上的事情,媒体时有所露。对此患者虽有所见,却无亲身体验。
其实,哈医大杀医学生事件,不是医患关系问题。被杀者只是实习的硕士医学生,而且已经考取博士,即将报到入学。被杀者没有丝毫医疗责任,完全是无辜的受害者。而且其他医生也没有医疗责任,完全是患者的无知和凶残。所以陈竺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完全言合其实。然而这事件,却被笼罩在医患关系的漫无边际阴影中。缺乏责任和良知的某媒体,设计了“读完这篇文章(哈医大医学生被杀新闻—笔者注)后,您心情如何”的社会调查,结果有65%的点击落在“高兴”上,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占比小很多,所以扯上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