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现实主义的悲哀

悲伤的历史只是燃烧的现实的养料。邪恶肮脏的系统最终在熔炉中被焚化。在灰暗的灰烬中,永远有骄傲的绿色生机。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韩国电影《熔炉》,延续了韩国影视的批判色彩。社会的黑暗,制度的不完善,人性的丑恶,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大熔炉的意义也随之加深。

在首尔手语艺术老师Tokin教授的推荐下,我来到了这座雾都——武进。在我看来,不能不有一些影射。雾气弥漫,视野里的光线严重熄灭!这雾,就像一块遮羞布,把世间的邪恶隐藏起来,是一道阴森的屏障,阻止外界深入。

画面一变,镜头就切换到故事发生的地方。平淡的校园,没有孩子嬉笑的操场,充满阴郁目光的孩子。而这预示着这所聋哑学校的背后有着不寻常的东西。在这里工作的校长和行政办公室主任是一对可笑的双胞胎,甚至眼睛都一样的那种双胞胎。

当姜被告知要为他的职位买单时,愣住了。那一刻,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也许是无奈,也许是怨恨,也许是忏悔。俗话说,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莫雷特,此时此刻的感受会因人而异。

我记得有一幅画在江的教学课上,作为一幅苹果画的静物,被一个同学拿走了。她默默地低下头,啃着苹果。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被虐待的人之一。

导演巧妙地将这一幕与后面的小女孩在法庭上吃饼干进行了对比。同样的姿势,但是眼睛发出的颜色却完全相反!前者有的是对生活的残酷妥协,机械地过着僵尸般的生活。后者眼里只有欣慰。这个聋哑智障女孩天真的以为事情可以在法庭上告一段落,可以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法律来裁决,可以让那些丑陋的大叔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她的眼睛也天真地发光。

就像上面提到的沙滩上的镜头,江(男)背着这个小女孩,沿着沙滩走着。“我希望你是一个父亲。”小女孩说。这个活得像行尸走肉的女孩,她孤独封闭的心在努力向外开裂。只是因为别人的关心,一次次的拥抱。一直以来,韩剧电影都以真情实感为傲,而在这部电影中,真情实感通过一系列小细节的描述和衔接而爆发,这不仅是导演的渊博学识,更是因为电影背后丑陋不堪的真实故事作为参照。

然而,本该完美收官的电影却意外出现了转折。被告的委托人找了一个刚从法官位置上退下来的律师,转手办理此案。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前朝官员的礼遇(即第一个从法官退下来的人成为律师后会直接默认这个官司的胜利)。可笑!因为所谓的潜规则,一个人一生的“对簿公堂”没有经过审判就有了结果。讽刺,这是赤裸裸的讽刺!这是导演对现实政治和荒谬制度的讽刺。

那次可怕的性侵和虐待事件,居然成了律师们不断增加的战斗成果的积累!多么可笑的“前朝礼遇”!而且观众看到这里都觉得可笑!法庭需要的不是什么证人,而是所谓的潜在规则才能赢。那么我们真的需要法院裁决吗?而导演只是利用观众感受到的这种荒谬的情绪来进一步对比现实,进一步嘲讽体制。

于是,带着敏秀杀死躺着的铁轨,带着人民法院的集会示威,带着高压水枪一次次掉下来爬起来的倔强,带着一遍遍的大声呼喊:“这是一个聋哑男孩,他叫敏秀。这是一个又聋又哑的男孩。他的名字叫敏秀。这是一个又聋又哑的男孩。他叫敏秀……”

这里有一个细节。江努力发出声音,悲痛地对着围观的群众大喊。然而群众无动于衷。看到这里,影片接近尾声,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到了最高境界。通过影片中对群众的冷眼和冷漠,加深了观影者的情感。而这也间接揭示了制度的改变离不开人心的改变!这说明了导演的用心和水平!我想,正是因为对真实故事的理解,对人的情感的深入了解,才成就了大熔炉的成功!

一年后,事件平息,大家逐渐从敏秀的死中走出来,所有的诉讼都被驳回。姜拿着蛋糕和女儿一起庆祝生日。停在车站的白色显示屏前,上面写着,欢迎来到白色之都——武进。这是电影的结尾。结尾也呼应了开头。而这部电影最棒的一点就是悲剧的结局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影片开头的雾是雾蒙蒙的,孤独的。虽然尽头的迷雾还是灰色的,但已经有了一群为之努力的战士。

这部电影的出现促进了韩国体制的完善。“熔炉法”的问世,儿童性虐待保护法的制定等等。我觉得真正的剧情电影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大概应该是这样的。就像不久前的《我不是药神》,推动了全国的药价改革。就是这一点点温暖,感动了一批批人。我们似乎也意识到,无论这个世界多么黑暗,哪怕是迷雾重重,总有人珍惜自己。

“大熔炉”的存在,是现实主义的废墟,但以江为原型的一群热血青年,不畏强权与斗争,敢于在黑暗中探索萤火虫的光芒。

或许,就像影片最后说的那样:“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天气变得忽冷忽热,是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身边人的温暖和凉爽是多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