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一个高富帅的奋斗史

我一直以为唐朝是个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不仅能在国内红一片,还能走红世界。

唐人街足够证明他的知名度。

唐人两人足够说明了他的世界地位。

就连唐诗,也表明了他的文化水准。

通俗点说,唐朝是唯一一个既能活跃于民间,还能走红于庙堂的朝代。

这样一个美好的朝代,作为开创者李渊应该是最为人津津乐道。

研究他成功的人按照世俗的逻辑来算,应该是最多的。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的知名度很高,但比不过自己的儿子。

他的功勋很多,但依旧比不过自己的儿子。

他的胆子很大,却依旧被儿子的锋芒掩盖。

时至今日,他留在史书上的谜题还很多。

人生最大的谜题莫过于在造反这件事上,他到底是不是第一人。

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小说,史书,都很轻松的将这个唯一拿得出手的功勋划拨在他儿子的名下。

《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 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 资治通鉴》记载: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出私钱数百万,使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稍以输之,寂大喜,由是日从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大意是,造反,李渊很不情愿。

最终经不住李世民不断怂恿,这才被迫起事。

根据史书记载,造反那天,父子俩在太原的办公室了密谋了很久。

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隋集团已经呈土崩瓦解之势,这个时候挖一下墙角,弄不好就占了大隋集团。

李渊很犹豫。

毕竟造反的风险不是一般的高,万一墙角没挖成被人掉过头来,那是要株连九族的。

见老爹犹豫,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干脆玩起了先斩后奏,让年过五十的李渊睡了一回表弟(杨广)的妹子。

于是,上了贼船的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正式起兵造反。

大事确定后,李世民率领他精挑细选的起义军,用了半年功夫,取代隋朝,开创了大唐…………

这种带有几分戏说的笔调很难与 历史 上李渊不相符?

笔者忍不住要问,这还是那个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的唐高祖么?

很显然,不是?

那么真实的李渊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我认为是个他一直是个心存大志的人。

这一点很早就有人看出来了,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

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他很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我相信如果不是表弟(杨广)在治国这条路上用力过猛,他一定会老老实实做个看门护土的封疆大吏。

但 历史 给了他机会。

所以他很好的把握了机会。

在他69岁的生命里,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唯一记住只有两个字——奋斗。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未必是凤凰男奋斗史,但说是富二代努力史并不为过。

下面,就让我们他逆袭的一生,是如何奋斗的。

公元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

人常说投胎全靠撞大运,运气好的,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运气差了点,一出生什么都没有。

李渊就是撞上大运的一拨。

祖上的祖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世代显贵。

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老爹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老妈,对不起没找到名字,唯一知道的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

这身世,不是一般的吓人。

出生在这样的世家,除了天上的月亮不能摘之外,其他的要什么有什么一点都不为过。

你除了羡慕妒忌恨一点办法也没有。

七岁,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

王侯将相,有人奋斗了一辈子都连门槛都没进,而他一出生就定了。

气人不,气人。

更气人的还在后面。

大富大贵就算了,性子差一点,再来点败家的勾当,你我也能平衡一点不是。

可以很豪迈的说一句,老天爷对人是公平的,别看你今日锦衣玉食,明日说不准就睡大街呢?

但这话用在李渊身上一点都不合适。

长大后的李渊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

标准的高富帅不说,会烧饭,会干事业,为人还很温柔。

站在这样的人身边,你也许想到的只有四个字,老天不公。

可老天爷就是喜欢性子温柔的人。

还没来得及给自己人生做好规划的李渊, 历史 就送给了他一件大礼。

小姨夫杨坚努力多年,终于取代了北周静帝的皇位,着手开创了大隋集团,在迅速灭陈后结束分裂,统一了中国。

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没有忘记了自己的好外甥,本着公司都是自己人的觉悟,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

天天跟着领导,你能说没前途。

有人说,我要是有这条件,我也能成功,没准做的比他还好。

这话也就是骗骗自己,糊弄糊弄老婆孩子,发泄发泄现实的不公而已。

真搁在你身上,未必能做的比李渊好。

试想,能一手打造大隋江山的隋文帝,能轻易用一个被富贵侵蚀的窝囊废。

很显然不会。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任谯州、 陇州、 岐州三州 刺史。

没两把刷子,就是亲戚也未必看得上你。

真实的 历史 告诉我们,李渊会的不光两把刷子,还有很多刷子。

公元大业九年(613年),表弟杨广心血来潮,要打造大同天下的大隋,证明自己是大隋最雄才伟略的太子爷,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征伐高句丽。

鉴于李渊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地方工作经验,又是自己的亲戚,所以杨广让李渊负责后勤——督运粮草。

历史 上干这个工作的人很多,前面的萧何,后来的李善长都是干这个的。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工作,但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没有卓越的协调能力根本做不好这项工作,很显然杨广相信李渊有这个能力。

事实证明,杨广的眼光很准。

当时杨玄感正在造反,杨广立马调任这位表哥担负起了镇守甘肃地区的任务。

几个月后,杨玄感兵败被杀,去了甘肃的李渊却广交天下豪杰。

俨然要走杨玄感的老路。

此时的大隋江山正被无数起义军挖墙脚,李渊如此大张旗鼓的拉拢天下豪杰,难免引起了杨广的怀疑。

他决定来一场试探。

他命人送去了一道诏书,让李渊立刻来自己的办公室汇报工作。

李渊没去。

局势很明显,稍有不慎,就会有去无回。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绝不可能头脑发热冲过去跟领导说什么工作。

得观望,揣摩领导的意图。

应该说,这一次李渊又对了。

据说,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就在杨广的身边。

隋炀帝问王氏:“你舅舅怎么还没来?”

王氏:“他病了?”

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一番揣摩之下,他迅速做出了判断——表弟这是怀疑我。

于是我们的李渊开始他的影帝之路。

尽管这个表演很简单,但要想取信于人,让人相信那不是在演戏,而是真切的生活,那就得拿出教科书一般的演技。

为此李渊利用了各种生活的细节。

在看完《演员的自我修养》后,李渊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甘肃的街头上,小酒馆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满脸胡须的醉汉在不停的喝酒,嘴里说着醉话。

甘肃最有名的酒楼上,李渊出手就是好几万。

工作之余,开始向下属索要过节费。

利用职务之便,明目张胆的要人要钱,不给我就不给你办事,给的少了还不行。

一个演员最好的演技就是用你的爱,用你自己的灵魂,传递你的生活。

这一次,李渊做到了。

杨广相信了。

危机就此过去。

人生谁不是在奋斗,即便是我未来是大唐皇帝,现在的我也在努力奋斗做个好演员。

消除嫌疑的李渊很快被派往山西、河东讨伐捕获贼人。

而这一次,他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奋斗史。

大军刚抵达到达龙门时,反贼首领母端儿率领数千大军包围城池。

李渊当机立断亲率领数十铁骑大战敌军,连发七十多箭,被射中的皆应声倒地。反贼大败,李渊趁机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

被看我平日吃喝玩乐,奋斗的事儿,我一件也没少做。

如果说这些只是小打小闹,那么接下来的一拨就是彻底大干一场了。

公元616年,李渊靠着出色的表演得到了右骁卫将军的官职,这是一个正儿八经有实权的官职。

没有两把刷子,没人会将这样的位置送给你。

亲戚也未必管用。

这次李渊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了后人一个道理,再铁的亲戚没有点才华,亲戚也只能是亲戚,仅此而已。

当时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李渊和马邑郡守 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

应该说这个安排还算不错。

三打一,总不会吃亏。

可事实全部是那么回事,马邑郡守、王仁恭根本就没带多少人马来。

三打一变成了二坑一了。

还是李渊当机立断,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趁着空闲就是一阵射猎驰骋,又另挑了一批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愣是将二坑一的局面变成了一比一的局面。

决胜局,李渊亲自布置了一拨埋伏,彻底解决了突厥。

这波操作,没有十几年的奋斗根本做不来。

谁说李渊不奋斗,他一定会跟谁急。

如果没有 历史 给的机会,那么李渊也许只是一个合格的大隋战士,绝不会是大唐的开国君王。

和所有成就大事的人一样,李渊早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每个人的人生至少有两个起点,一个是出生的时候,另一个是你找到了方向并且为之奋斗的时候。

很多人,总是感慨命运的不公,却忘记了一个人即使选择不了出身,也要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去往哪里?

在眼看了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大隋集团变成一盘散沙的时候,李渊知道自己应该走向哪里。

那个地方的确很凶险,但一个勇敢的人不应该怕凶险。

很多时候,我们看 历史 总是被一些不着边际的演义左右,久而久之,我们便忘记了真实的 历史 。

比如我们熟悉的公元617年,这是李渊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日子。

因为这天,是他亲自策划了反隋的大业。

尽管他已经52岁,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

很多人都说,这一切都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干的。

对于这一点,他相信稍微看点大唐 历史 的人都有一个很清晰的分析能力,一个在平叛军、打突厥,霍邑之战都十分英明的人,怎么偏偏在准备起兵的这段日子里,变成了窝囊废呢?

很显然,他被严重低估了。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那场左右 历史 的演戏他才是主角。

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正式开启了逐鹿中原的道路。

“太武皇帝(李渊)发号晋阳(太原),公之戾止,若何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无遗;言听计从,千里只胜斯决” ——《唐俭墓志铭》

此后的路,依旧是他在安排。

是他,在起兵之初就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所以他提前给突厥写了封书信:“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通过突厥搞好关系,他的后方才一直稳定。

不然,这么好的机会,突厥不上门,那不是傻子么?

其次,是他知道做人要低调,就算有野心,也不能过早的暴露,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暴露。

本着这个心思,他前期还博取世人的同情和赞扬,打上了清君侧的口号,甚至在微信里对瓦岗军首领李密说一大堆肉麻的话,这些话听得自己都嫌恶心,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让李密放松警惕,自己好放手一搏。

这些策略都很成功,靠着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他竟一夜之间成为各路起义军最猛的一路。

公元(618年),他众望所归在长安登基为帝。

如果,他没有活跃战场,那么就是从这一天起。

这么做并非他不想上战场,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又怎么会不想念战场呢?

可后方总要人来守,大家都去打仗,建设靠谁呢?

那几年,大唐百废待举。

是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可以负责任的说,李世民能毫无顾忌的在前方建功立业,靠的还是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大力支持,没有他的奋斗,大唐还是那个大唐,难免会少了些底蕴而已。

他一生活了69岁,前面52年,他努力做一个合格的高富帅。

后面的9年,他努力的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最后的7年,他努力的让自己做一个不问世事的老人。

应该说,他很好的完成了这一项工作。

如果说,他做错了什么,那就是在挑选接班人的事情上大意了些。

他有21个儿子、19个女儿。

最出色的算二儿子李世民,比其他人的能力,世民在军事上,胸怀上、政务上、用人上面高出了太多太多。

多得让人有些妒忌。

当初,他起兵造反之时,世民出力最多,后来南征北战也是世民战功最丰,可以负责任的说,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是世民打下来了。

为此,他曾经承诺过,事成,当立世民为太子。

可等坐上了皇位,他才知道,一个父亲对做不到的事不该那么早就给出承诺。

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谁做接班人他都愿意。

所以,他选择了大儿子建成。

作为接班人,建成虽说没有世民那么出色,但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当初起兵造反,建成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

大唐建立后,他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功勋也不少。

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建成没毛病。

但他还是低估了世民的影响力。

由于处处活在世民的阴影下,建成时时刻刻都抱着一种紧张的状态。

整整8年,他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为了压制世民,他不得不和元吉混在了一起。

两个孩子时时嘀咕,最终演变了杀戮。

他们先是通过手段来削弱世民的兵权,继而各种下毒,刺杀,都有。

这些他不是不知道,可他始终相信他们是兄弟,总有一天会明白的,谁做皇

帝都一样。

一样相亲相爱。

……

但这一次,他错了,错得很彻底。

这是他人生里唯一的错误。

公元626年6月最后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处理了政务就去了后院。

人老了,精力总比不上以前。

不多时就靠在老婆身上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才发现外面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他是不相信什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鬼话。

那天他信了。

起因是世民被人下了毒,吐了不少血。

一直犹豫的世民终于在谋士的劝说下,开始对自己的大哥和四弟动手。

他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趁着建成和元吉上朝的路上,将他们一举给杀了。

建成的5个儿子全部被杀,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历史 把这一天称作“玄武门事变”。

还说这是大唐辉煌的开始。

根本就是鬼话,这根本就是他的苦楚日。

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就这么被杀了。

做父亲的哪能不痛心。

他躲在后院里大哭了一场,三天后再次出来,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立世民为大唐太子。

他痛苦地下诏说,“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并没有感到有多么的不舍。

只是,他有一点不明白,本是相亲相爱的亲兄弟,为何下手竟这么狠呢?

这个疑问,他问了自己一天一夜依旧没有答案。

在一个黄昏,他把世民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亲自询问了这个答案。

“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可是你的亲兄弟?”

“ 父亲该问一下他们,是否把我当兄弟了,还有父亲,你可还记得曾经的诺言?我是被逼的!”李世民盯着李渊的双眼说道。

李渊叹了口气,他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看着跪在眼前的儿子,他忽然松了一口气,他忽然发现自己看得开,比起死,他更怕大唐没有继承人。

如今,这一切都云消雾散了。

许久,他才缓缓说道:“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我几乎放弃了你,还好你没有放弃。

老爹不如你啊。

我老了,这天下就交给你吧!

半个月后,他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8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病重的李渊看着窗外的月亮,开始回望自己的一生,曾经的曾经他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为了心中的目标,他走上了一条奋斗之路。

在这条理想的路上,他有过犹豫、有个疑惑、甚至有过害怕,但很欣慰的是,他一直努力的走了下来。

世间的路最不好走的也许就是理想之路,奋斗之路。

他很庆幸自己走了下来。

人生到了这个年纪还有遗憾么?

似乎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