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书编写附录Ⅰ:商南县赵川幅区域地质概况

(一)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赵川幅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带,行政区划分别归属陕西省商南县(83% 面积)和湖北省郧西县(17% 面积)管辖(位置图略)地理坐标为东经××°××′~ ××°××′,北纬× × ° × ×′~ × × ° × ×′,总面积430 km2。

区内交通条件比较好,一条省级公路由商南经湘河、赵川进入湖北郧县,另外还有赵川—白鲁础、赵川—石柱河—梁家坟、十里坪—梁家坟三条简易公路。测区属于中-高山区,西北部高,东南低。中部地形稍好,相对高差不超过500 m,通行条件比较好。东北部和滔河以南地区山高林密,地形陡峻,人烟稀少,相对高差500 ~1000 m,通行条件较差。

滔河是区内主干水系,次级水系主要有冷水河、石柱河、小白岩河和转路沟等,冷水河经文化坪、湘河流入丹江,其他几条次级水系均汇入滔河。水系上游河谷狭窄,常出现陡崖和绝壁,水流湍急。测区属南方湿润气候与北方大陆型气候过渡类型,气候比较湿润,年平均气温15 ℃,雨量比较充沛,多集中在8~9月间,形成雨季。

(二)前人地质研究历史

测区地处陕鄂两省交界地带,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是个地质研究空白区。1928 年,李捷、朱森在邻区鄂西北进行了地质调查,首次对该区的变质岩和沉积岩进行了划分,命名了“武当片岩”“震旦片岩”“南化片岩”和“震旦灰岩”。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测区及其邻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的发展,研究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测区地质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以1∶20万区域地质填图为主,这期间在秦岭地带大规模1∶20万区调全面展开;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以矿产普查勘探为主,这期间在测区及其邻区发现了大量蓝石棉矿床和矿点,另外还有石墨矿、褐铁矿等矿点;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以专题研究和修测原1∶20万区调资料为主,对一些重点地质问题开展了专题性研究,应用不断积累的新资料和新成果对老1∶20万资料进行修正和补充。各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见表7-1。

表7-1 赵川幅区地质研究简史

续表

(据樊双虎等,1996,有改动)

1993~1996年,原西安地质学院区调队开展了赵川幅等3 幅1∶5 万区调联测。赵川幅1∶5万填图(参见附件“中华人民***和国地质图赵川幅(彩色印刷图)及说明书”和附图7)。

取得的主要是成果与认识:①采用新方法对区内地层、变质岩、侵入岩和构造进行了详细划分,提高了该区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主要地质问题得以较好解决;首次对测区大面积分布的沉积岩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研究,建立了层序格架,总结了各地层单元的岩石组合及基本层序特征。②在大明洞岩浆杂岩穹隆核部发现了陡岭岩群岩块,并在陡岭岩群片麻岩中获得了3112 Ma的同位素年龄,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南秦岭地区获得的最老的同位素年龄,揭示了南秦岭褶皱的基底为上太古宇。③提出了测区属武当穹隆北缘滑褶带的新观点,并对区内的穹隆和褶皱带相间的构造格局进行了细的划分和描述,指出了区内穹隆与武当主穹隆在成因上的联系和差别,并将大明洞穹隆从赵川穹隆中解体出来归为岩浆杂岩穹隆,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④建立了测区滑脱构造系统,划分出了4个滑脱面和4个层滑岩片,并用滑脱构造机制解释了测区穹隆和褶皱带相间的构造格局。⑤对白龙洞组灰岩中的层间褶皱进行了专门描述,并总结了岩石能干性在相同变形环境中对地层变形样式及强弱的影响情况。⑥首次建立了测区基性侵入岩序列,划分出了赵川辉长辉绿岩和赵川辉绿岩两个单元。

区调填图遗留和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研究的主要问题:①测区沉积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岩石普遍重结晶,灰岩变形较强,一些原始相标志及沉积界面不易识别,给层序地层划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层序划分比较粗,跨时较大。②双台岩组第二岩段和第三岩段究竟是变形的差异还是原岩就有差别还值得进一步探讨。③区内部分地层单位需要进一步清理审定、补充、完善,确定各单位之间的接触关系,对各地层的时代归属尽可能取得较为充分的依据。④沉积岩区(震旦系—下古生界)采用岩石地层法填图,应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尽可能建立地层格架和沉积盆地分析探讨。⑤对变质岩区建立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单位,研究其原岩建造、变质作用、变形序列,对变质火山岩还应探讨其喷发沉积环境。

(三)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特征详见赵川幅等3幅1∶5万区调报告、地质图及赵川幅说明书。

1.区域地层

测区属南秦岭地层分区。结晶基底为上太古宇陡岭岩群,过渡基底或褶皱基底为中元古宇武当山岩群,盖层由青白系耀岭河岩组、上震旦统和下古生界组成(表7-2)。

表7-2 赵川幅地层综合表

(据樊双虎等,1996,有改动)

2.岩浆岩

岩浆岩集中分布在赵川穹隆和大明洞穹隆核部,以小型基性侵入岩为主,其次为花岗岩和闪长质脉岩。不同类型的侵入岩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基性侵入岩主要集中在赵川穹隆和大明洞穹隆核部,中-酸性脉岩集中分布在大明洞穹隆核部。侵入岩普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构造片理化或浅变质。

依据侵入体产状、岩石类型、相互穿插及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龄,将基性侵入岩划归一个侵入序列,并进一步分为两个单元,分别命名为“赵川辉长辉绿岩”和“赵川辉绿岩”。中-酸性脉岩数量少,规模小,笼统归入脉岩类。

3.变质岩

变质岩集中分布在中区几个穹隆的核部,主要包括陡岭岩群、双台岩组和耀岭河岩组。

1)陡岭岩群(ArD):是测区最古老的深变质岩,分布在大明洞岩浆杂岩穹隆核部。按岩石组合分为大明洞片麻岩、红岩沟大理岩和转路沟石英岩。

2)武当山岩群(Pt2W):测区仅有武当山岩群双台岩组第二、三岩段出露,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糜棱岩化绢云钠长片岩和绢云钠长片岩。糜棱岩化绢云钠长片岩主要产在赵川穹隆的边部,绢云钠长片岩产在穹隆核心,在穹隆核部的绢云钠长片岩中有时也夹有若干层糜棱岩化绢云钠长片岩,但其厚度一般比较小。

3)耀岭河岩组(Qny):仅在赵川穹隆北侧大佛洞、小佛洞穹隆核部出现少量耀岭河岩组上岩段(Qny1)。主要岩石组合为绿泥片岩、绿泥绿帘片岩和绿泥钠长片岩。

上震旦统—下古生界在晚海西期褶皱造山过程中也发生了浅变质,特别是在区域滑脱面附近(陡山沱组-灯影组第4岩段)及褶皱的核部(白龙洞组和两岔口组)构造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段变质作用比较强,特别是泥质岩反应比较清楚,重结晶生成千枚岩,而碳酸盐岩反应较弱,仅仅是轻微重结晶而已,但由于上震旦统—下古生界沉积序列及原始沉积组构没有遭到严重改造或破坏,沉积岩的特征仍很清楚,所以仍按沉积岩处理。

4.构造简要特征

测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东段武当穹隆北缘,平面上主要表现为穹隆和褶皱带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穹隆构造平面上呈眼球状,规模大小不一,其间被盖层褶皱带分隔,穹隆构造的长轴方向与褶皱带的轴面方向一致,呈NWW-SEE向。穹隆核部为武当山岩群,褶皱带由上震旦统—下古生界组成,依据目前的构造形态,测区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划分为扁担山褶皱带、赵川穹隆、马家坪-三岔褶皱带3 个次级构造单元,相邻单元被区域断层隔开。

5.地质发展简史

测区地质发展史是南秦岭地区从晚太古宙至今,地壳或岩石圈多次“开”“合”形成多期建造并发生多期改造的缩影(表7-3)。

表7-3 赵川幅区(南秦岭)构造发展简史

(据樊双虎等,1996,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