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中的细节。
吴敬中,湖北黄陂人,早年参加* * *生产党,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蒋经国是同学。抗战初期在军统局临澧特训班任指导员,1940至1942任中苏新闻处科长,1947年4月任天津火车站站长,1949赴台湾省。它是电视剧《潜伏》中吴站长的原型。
1948年秋,天津解放前夕,11岁的吴景峰离开天津,随母亲和三个姐姐乘秋瑾号回到湖南邵阳。当时天津火车站站长的父亲吴敬中把他们送上了船,离开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
2009年电视剧《潜伏》一炮而红,吴景峰一开始也没看。一天晚上,他接到了80岁的表弟打来的电话。他很兴奋:“看电视《潜伏》。吴的站长不是大爷吗?”吴景峰每晚定时守在电视机旁。女儿恨不得买个碟片,一天看几集。女儿看了一遍又一遍爷爷的照片,觉得真的很像。
吴景峰认为“吴站长”太老了。父亲留给我们的记忆永远定格在40出头,永远一身笔挺的西装,浓眉,头发凌乱。
1947,妈妈带着四个孩子从邵阳到了天津。全家人盛装打扮,在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最后一张全家福。
吴景峰的母亲是苏。苏家是邵阳有名的造纸大王。是他们改进了沙滩年画的香粉纸和蜡纸的制作。她不同意家人的订婚,跑到上海与吴敬中相遇并相爱。
苏在1948回到邵阳后,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条国民党的新闻,说国民党在天津的一个高级官员劫持了一架飞机去了南京。这架飞机最初是从天津一家纺织公司来接工人的。当她回来时,她又高兴又紧张:你父亲一定在那架飞机上,但那是一次小鸡逃跑,他必须被斩首。之后一家人失去联系,生死不知。
直到1952,苏才收到的来信,才知道他已逃到南京,被毛人凤囚禁,后被押往台湾省。经蒋经国特别批准,吴敬中去了香港,想去接他的家人。苏没敢写回信,而是全部交了上去。吴敬中在香港等了六年,最后绝望地回到了台湾。直到1980,与美国的一位朋友和家人重新取得联系,才得知苏已于1961去世。
1983年,吴敬中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80岁。
在吴景峰的记忆中,父亲很忙,话也不多。有时候在家里弹一个老风琴,他爱弹《满江红》。这家人有时去看电影,听京剧。父亲从不在家工作,也不把任何东西带回家。
《潜伏》里,吴站长在家召集开会,他觉得不对劲。吴师傅家里装修太豪华了。他记得那栋小楼确实曾经是日本人住的地方,但是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抽屉里有一本世界地图册,上面有各国国旗。还有一本动物教材,纸张很好,插图清晰。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一首诗:“二十四桥月夜”,是我父亲在Xi安的一个朋友送的。他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认为真的有一座桥叫“二十四”。
那栋建筑仍然在天津的鞍山道上。他去看过,已经国有化了。他围着小楼转了一圈,没有进去。他记得他在天津的时候,他姐姐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她年终考试两科不及格,被要求退学。父亲去了学校,但学校要守规矩。父亲让女儿退学,考上了另一所中学。按照现在的级别,父亲是比局长大一点的官,但他没有为女儿走后门。
父亲的去世,让吴景峰想起来就心痛。他认为他能见到他的父亲。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她们四个姐妹的照片都发给了父亲,包括她们一家在天心公园拍的照片。
1989年,继母回到上海,将这些照片,包括吴敬中保存了几十年的老照片,交给了吴景峰。继母说,父亲经常一个人在书房,默默地看着这些照片。当你坐下来的时候,你会花掉一天的大部分时间。
吴景峰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台湾省给父亲扫墓。每到清明,他都会说些什么。吴景峰也记得那些默默关心他的人。吴景峰从小会读书,初中的时候甚至跳过一级。当他从长沙一中毕业时,爱彩的老师在他的档案中没有提到他的人生经历,所以他有机会被清华大学水利系录取。后来,吴景峰成了湖南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工程师,现居长沙。
因为家境不好,吴景峰三十多岁了还是单身。谁敢嫁给大间谍的儿子?但是一个叫杨的女孩敢。她是黄花镇人,父母觉得吴景峰不是坏人。吴景峰的妻子杨女士个子很高,很健谈。我能看出她年轻时是个漂亮的女孩。(据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