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的影评
——摘自《惊天动地》
看完这部电影,心情很复杂,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找了半天,也没想出一句合适的话来表达我现在的酸甜苦辣。我只能套用元好问先生的这句如题所示的好字。元好问先生原话中的“爱”指的是爱,爱是什么?这真是天问,谁也说不清楚。我这里篡改的“爱”与爱情无关,仅指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心情,仅此而已。一个字——“无语”。
先说我是怎么呛到的。这部电影是根据2008年汶川大地震拍摄的。它不讲细节,不讲表演,所以能让人窒息。因为汶川的痛并没有那么久那么远,我们心中留下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所以,即使看当时的新闻联播,我们的眼睛还是会湿润。所以我“呛”是完全合理的,与这部电影无关。
更重要的是说说我是怎么“无语”的。
有三个无语。
一:我对电影的主题很无语。这部由八一厂荣膺的红头文件巨作,在片头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一心、英勇顽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胜利凯歌。本片以我军某摩托化步兵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故事为主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场伟大的斗争。”
这部电影的对象是我们英勇的神武和无所不能的人民解放军。主人公是摩托化步兵旅(以下简称“摩步旅”)的旅长,由侯勇饰演。他因电影《冲出亚马逊》中的中国特种兵形象而成名。在这部电影中,他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勇前进。在电影中,汶川地震后的现状是,民众四散,恐慌,无助。就连女县委书记也在这一刻表现出女性的无奈,不知所措。她只知道喊口号,给别人心理安慰。当英勇的解放军打着“铁军来了”的旗号到达震区时,望着秋水的人们眼中的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所以,准确地看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颂歌党和舞台剧。所以,当谭晶的主旋律声部在片尾唱到“祖国繁荣富强”之类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具体到电影的故事线,真的是煽情,赞不绝口。我一入神,就以为回到了毛主席时代。人们不难被直白的剧情和高亢激昂的音乐噎住。
第二:我对电影特技很无语。影片中汶川地震的过程通过特效为我们再现。看了之后,好像这只是拿2012的灾难特效来比过家家。即使与好莱坞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地震》中的场景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那些地壳起伏,爆炸的场景,看起来是那么的假,那么的应付。所以总是讨论我们的技术比好莱坞落后多少年几乎没有意义,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技术。
第三:我对电影的台词很无语。影片中的台词几乎都是赤裸裸的赞美,没有任何伏笔和暗示。在这些千篇一律的台词和剧情下,演员谈什么演技,更像是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在这部电影的“宏大”主题下,即使是李幼斌、侯勇和吴刚也惹不起波澜。
因为以上很多无语的因素,对于本片很多细节的严重遗漏,没必要较真。总的来说,如果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部大片是一部纯粹的烂片。但是在中国的特色体制下,就产生了。
另外,关于灾难片的拍摄时机,尤其是真实灾难事件改编的灾难片的拍摄时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9·11事件之后,过了好几年,美国人才拍摄了反映他们抢救死者故事的世贸中心,以及反映另一架改道飞机上发生的事情的93号航班。灾难平息后不久,人们总是不愿意这么快就回忆起痛苦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喜欢拍想象中的灾难,而不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无论想象中的有多真实,观众都不会感到深深的痛苦,更多的是享受感官上的刺激。观众看完之后最多会把想法留在心里,很少会留下新的痛苦。至于惊天动地,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急切的表彰,完全不顾群众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在红头文件的支持下,《惊天动地》上映80多天,最终票房只有532万,应该是无法收回成本的。除了那些被政府机关单位“看”的,真正自愿为电影付费的人应该不多。这不是特例。主旋律电影票房一直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主旋律电影虽然没有票房压力,但如果任由它们这样继续下去,恐怕观众最终也只能给出一个回应,就像孔子的命运一样。
中国电影,尤其是灾难片什么时候变成这样或者一直都是这样?当然,影片现在的样子和八一厂的立场有关,不能代表一个普遍现象。但事实上,这种赞美高大全的传统由来已久。每个人都知道最好的灾难片导演是罗兰·艾默里奇。虽然他的最新电影《2012》硬件效果很好,软件剧情很幼稚,但他之前的作品《后天》堪称完美。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总有那么多“侠客”能拯救世界。中国的人不一样。中国虽有侠客,但侠客是为国为民。中国人更喜欢国家荣誉主义,但往往被政治化为* * *无敌。这就是我们和美国人最大的不同,所以八一厂这样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单位拍出来的作品必然是赞不绝口。所以,中国灾难片的出路在于个体导演的突破。比如冯2007年拍的《超级台风》,也是歌颂党和政府的,但含蓄内敛得多,所以真实可信得多。同样,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也值得期待。这种从“民企”而非“国企”角度出发的题材,是灾难片的方向,包括所有有题材的作品。其实香港电影人在主旋律上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叶问,十月刺客。
“为什么我对她要求这么高?只是因为我深爱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