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怎样描绘湘江秋景的?

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总写等视角的变换来描绘的。

1、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译文: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2、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译文: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3、仰视:鹰击长空(动);(译文: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

4、俯瞰:鱼翔浅底(动);(译文: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

5、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译文: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通过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扩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上阕:“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

下阕:“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

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情采飞扬,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