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天弓3有什么功能?
“天弓”—3反战术弹道导弹(ATBM)。台军方人士称,“天弓”—3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性能类似“爱国者”—3型导弹,未来可以有效防御来自大陆的东风—11和东风—15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攻击。
台湾地区《军事家》杂志在最近一期刊登一篇名为《弓三现身》的文章,详细披露了“天弓”—3的诞生过程。文章称,台湾地区“中科院”研制的反战术弹道导弹,军方研究代号为“层系计划”。ATBM的研发源起于1996年台海危机后,台湾地区当局原本希望美方出售性能更佳的“爱国者”导弹,但美国一直迟迟不肯同意。台当局最终决定由“中科院”着手研发。文章称,早在1998年进行原型弹测试时,台军的测试导弹就有能力成功“擦撞命中”靶弹。台军方从2001到2007年间,已为研发这款导弹投入了高达190亿新台币的预算。而最近美方同意售台“爱国者”—3型导弹,主要也因台湾地区的ATBM导弹发展“接近成熟”。
从外形上看,“天弓”—3与“天弓”—2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暗示两者有相当的血缘关系。然而,台湾地区《尖端科技》杂志却在一篇文章中称,“‘天弓’—3可能也有来自美方某种程度的技术支持,再加入许多‘中科院’在反导弹技术上的突破”。事实上,台军“天弓”系列导弹的核心“冲压发动机”计划,一直得到了美国的暗中帮助。1980年黄孝宗出任“中科院”代院长后,大力推动“冲压发动机”研发,并称之为“超性能导弹”计划。当时“中科院”在美国Marquardt公司技术协助下,开始兴建研发冲压发动机所需的大型风洞。而且,“天弓”系列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的原始构想,也直接来自于美国Marquardt公司的技术。
1984年美国Marquardt公司技术协助“中科院”兴建的大型风洞完工。这座风洞有别于一般风洞,可在风洞内制造的气流中引燃丙烷产生热量增加温度,以模拟实际飞行的空气密度,借此了解飞行中燃烧现象和结果,这座风洞又称热风洞或高熵风洞。这套地面试验设备除了应用在“天弓”系列导弹外,后来也运用在“天剑”、“雄风”、“雷霆2000”等计划中,执行气热力环境模拟测试或绝热材料验证等试验。除了风洞等地面测试设备外,“中科院”在美方的帮助下也陆续完成冲压发动机涡轮、燃油阀、燃烧室、进气道、燃油供应控制系统等关键组件的研制。1984年底,美方又同意Vought公司?后来改为LTV 向台湾地区当局输出“冲压发动机技术”。尽管“中科院”进行了10年多的研究工作,“天弓”—2冲压发动机导弹计划最终宣告失败。然而,台湾地区当局还是在同美方的合作中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并为“天弓”—3的出笼奠定了基础。
拦截技术并不成熟 “中科院”曾夸口说,“自主研发”的“天弓”—3系统性能类似于美国的“爱国者”—3。那么,“天弓”—3事实的拦截效率有多高呢?
据《军事家》杂志披露,在2002年台军所谓“国防报告书”中也提及,“中科院”已经在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包括“小型推力向量控制液体火箭”,这是反弹道导弹系统所用的拦截导弹上侧向和姿态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2004年“国防报告书”中又提到“中科院”已完成多项导弹系统所需关键技术,如:“小型液体火箭及推进剂储控系统”,可提供各型导弹的姿态控制;而“先进弹头关键技术”已改良传统弹头破片能量威力不足的缺点。“这意味着,‘中科院’在反弹道导弹的拦截导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而事实上,“天弓”—3系统具有所谓改善传统弹头“破片能量威力不足”缺点的“先进弹头关键技术”,就是将弹头破片飞散方向集中于攻击目标(来袭弹道导弹)的技术。而单靠集中破片方式,根本无法有效摧毁弹道导弹,必须采用更先进的“反应式破片弹头”,而这一技术却正是台军方尚未掌握的。
反应式破片弹头主要是高能物质所构成,除了让破片飞散方向能集中在目标上,更能使破片在击中目标时引发高温高压的化学反应,彻底摧毁目标。另外,在同样重量的限制下,反应式破片弹头的杀伤半径必须为传统破片弹头的2—3倍,才能有效击毁来袭的弹道导弹。显然,“天弓”—3反导导弹尚未安装先进的反应式破片弹头,在拦截技术上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除了仍使用传统破片弹头之外,“天弓”—3还不具备侧向和姿态控制系统,因此它不具备“爱国者”—3直接击毁来袭弹道导弹的能力。《军事家》的文章认为,“天弓”—3反弹道导弹的性能最多只是达到“具备有限的反导弹能力”的等级。因此,事实上“天弓3”导弹在拦截战术弹道导弹时,性能仅相当于“爱国者”—2+导弹,而远逊于“爱国者”—3导弹。
不过,《尖端科技》的文章称,在拦截巡航导弹时,“天弓”—3俯视、锁定低空小型目标的能力不错。而且,用“天弓”—3型导弹在对付战机方面具有特别功效,预计其最大射程可达200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