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流街头行为艺术是什么

在欧洲旅行,有时会遇到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有一次,我和友人在法国巴黎一座宽敞的大桥上散步。突然,迎面走来一位矮个的男子汉,他头戴礼帽,面部涂抹了一层厚厚的白粉,手握一根拐杖,模样好像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那人在我面前单腿下跪,像变魔术似的把一顶阔边大圆帽戴在我的头上,然后做了一个十分夸张的滑稽动作,逗得桥上的行人都乐了。 在欧洲许多城市的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街头艺人,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 个雄伟的大广场,有十几位"流浪艺术家"在为游客速写,这些艺人确实身手不凡,甘当"模特儿"的游客跷着大拇指连声称好。我还在德国汉堡市大商场门前欣赏过两位小提琴手的演奏,他俩高超的技艺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聆听,每当一曲终了,就有人把钱币投入装小提琴的空盒里。那些矗立在欧洲繁华闹市中的活人装扮成的雕塑就更有趣了,他们在行人的注视下静静地站在那里,偶尔眨一眨眼,换一种表情,或伸一伸胳膊,改变一下姿势,加之整个身体都化了妆,呈现出很强的质感,乍看之下,几可乱真。开始时我们这些游客还不免大惊小怪,后来这类人体雕塑见得多了,便也有了认同。这些大庭广众之下拿标新立异的表演自娱而娱人的行为艺术,以传统观念简单地去梳理艺术,既不循程式,也不畏惧权威,我行我素,为城市注入了活力。 这些街头艺术家们的天分是很高的。他们看似邋里邋遢,放荡不羁,然而即兴表演却需要他们懂美术规律,有戏剧表演的基础,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说站在骄阳下或淋在雨地里被好奇人围观,用滑稽夸张的动作与行人交流这一点,不完全沉浸在扮演的角色里是做不到的。而这之间的情境动作纯粹都来自于环境的需要,否则观众也不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可是,他们似乎并不是为了金钱才这样做,虽然他们中间有人在身边放一顶帽子或一个纸盒,但你给不给钱是次要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游人能停下脚步来欣赏他们。他们更多的是满足于人们对他们的注意。 市中的奇妙风景。这风景顽强地存在,据说快有半个世纪了,最初的好奇和轰动已经没有了,人们对表演者自我陶醉的表演已司空见惯,行人走行人的路,想看就站下来,不想看就走开。我观察了好多回,这些街头艺术家的存在最得宠于老人和孩子,从人群中爆发出的笑声,你完全会感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在人流涌动的街道上忽然出现一尊造型夸张的雕塑,这雕塑随着你的视线而转动,当你下意识地走到他们跟前,发现雕塑突然向你伸出双手,微微点头示意,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应该承认,这些活雕塑的扮演者是虔诚的艺术家。虽然他们淹没在闹市里,顶多博人一粲,而且常常被主流艺术家所不齿,可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却让人敬佩。他们以自己的理解献身着艺术,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做着文章,把远古的人物推到现时,使现时的人物与身边的环境发生错位,这就是艺术的审美。 漫步欧洲街头,我们还有一个发现,就是随处可欣赏亲吻镜头,这算不算另类的行为艺术呢?亲吻在某些国家里的热烈程度,是由参与者之间的熟悉程度以及性别来决定的,不过另外有些国家则不然。在地中海国家,无论男女都以相互吻面颊做为问候礼,即使陌生人也如此。在意大利和法国,人们社交性质的亲吻是每天的必修礼仪,而情侣间的街头热吻,则是欧洲旅途上的又一道迷人风景。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 发韧于60年代末而多相衍化到当今的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态和样式,它与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同步生成而早于录影艺术(Video Art)。西方行为艺术的经典文本大多产生在70年代,尤其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的欧美国家。80年代,由于西方艺术界的新形象(Newimage)运动使然,遂趋于偏锋地位,但它在90年代的亚洲却获得了无可替代的先锋精神,反过来又在国际艺术格局中激发出新的命题。 尽管某些中外行为艺术家们反对为之作任何理论上的定义,以便于从策略上僭越艺术学的学科规诫,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但行动(Action),能够成为艺术(Art),本身即已在艺术范畴之内(而非政治学或精神病理学)决定了它的样式、语言、方法,只不过每一次对其边界的逾越,都丰富了自身定义的内涵,扩大了原有的概念。这也是行为艺术能够被匡正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对象,并得以在诸多国际艺术大展中成为独立的展示类项的主要原因。 就行为艺术的形式变化而言,它衍生并凸现于现代艺术史背景,除了脱胎于“行动绘画”、“无形式艺术”,它还秉承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诸多创造形式:达达的表演、美尔滋建筑(Merzbau)、无意识自动写作、包豪斯剧场、超现实主义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