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大家都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某些政治家为了给敌方增加些压力,在经过一些小打小闹之后,最后自然会回到谈判桌上,若某位将军不识相把使者杀了,他自己最后也会成为牺牲品。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两军交战的时候,使者作为两国之间交流的媒介,一般都不会轻易被斩杀,比如在宋国就有一名名字叫做华元的人,便自愿成为了一名时节,一个人到了楚国,和楚国人进行谈判,后来自己还在楚国作为人质。这件事情在后世也渐渐的演变成了“不杀来使”这样的习惯,如果连来使都被斩杀了的话,那么就证明这两个国家没有和解的可能性了。

有的时候,处于弱势的一方来说可能会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或者会引起对方强烈的不满而后果严重,如明朝嘉靖年间,蒙古想要和明朝通商,便派了石天爵、满受秃二人为使节,出面与明朝洽谈,由于是世仇,大明将领不分缘由,便将这些使节公斩于市,蒙古大汗俺答汉感到奇耻大辱,直接率领大军直犯边境,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其次,两方的将军也明白战争仅仅是政治的延伸,目的是利益,只有政治家谈不拢了,才需要战场上见,通过战争来博得所需的利益,再者,战争说到底只是手段,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将军的手下的士兵在战场上流血,马革裹尸还,大多数可能连个抚恤金都没有。

所以无论是将军还是将士们都是很不愿意打仗的,所以看到对方使节来访,都不会不问缘由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