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武汉地铁站内一女孩猛踹独自拿行李的母亲,疑因母亲不会坐地铁,路人阻拦也被打一事?
怎么看?这家长都给我气笑了!哪个孩子天生就会踹家长?还是遗传打骂家长家长的基因?
在视频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女孩的骄横都快溢出屏幕了,说明这种事在她家发生不会是一次两次。一旦看到中低龄孩子对家长有类似举动,我都不禁感叹现在的一些家长真的是对养育一窍不通,才导致如今孩子毫无礼义廉耻的行为。
这种事情说白了,孩子的脾气得改,但家长才是最先要做出改变的人。
让孩子养成发脾气的原因有哪些:
1、家庭成长环境影响
在孩子成长初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成人,特别是模仿每天陪伴在身边的家长,因为他们是自己最信任的,依恋程度最高的,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模仿的对象。
家长们这时候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乱发脾气、情绪激动等情况,先回忆一下自己平时在宝宝面前的表现是否冷静、理智、友善:这不仅仅包括你对孩子的表现,也包括你对伴侣及其他在孩子面前出现的人是什么态度。
如果你每天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而对伴侣呼来喝去甚至出言不逊,那你就不要指望孩子会学到什么好东西:毕竟在孩子眼中,他看见的是他最亲爱的母亲对着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用那样的方式去沟通、对话,那么他就有理由学习母亲的方式去对父亲,毕竟在孩子小时候有限的认知能力内,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常规方式。
2、家人平时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也都无微不至,这样的溺爱也造就了一批“暴脾气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唯我独尊,在他对这样的养育方式习以为常后。
任何有违他认知“常理”的事物必须统统“改邪归正”,不然小脾气就上来了,最开始家长为了尽快息事宁人往往都选择妥协,结果拖着拖着“小病”变“大病”,再想改变为时已晚,像视频中的孩子更有可能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的随意发泄怒火。
3、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导致
视频中的孩子应该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青春期早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发脾气是一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他们对事物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这样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只会偶尔出现,而视频中这种情况很明显不符合这一点的特征。
如何化解暴脾气
既然知道原因了,问题自然也就好解决:
1、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不被孩子要挟,很多孩子在小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目的都会要挟父母:“你今天要是不给我买玩具,我就躺在地上不走了!”这时候家长让步只会助长孩子的嚣张,下次甚至会变本加厉,当发现孩子有这种要挟情节时,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让孩子知道他的做法没用,才不会每次遇到问题都采用这种无赖的方式解决。
2、同样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保持观点的一致,才不会让孩子总有钻空子的机会,有些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表面上和另一半保持一致,实际上貌合神离,一单独跟孩子相处就没有原则、没有立场,偷偷妥协,时刻都怕自己的宝宝吃亏,这也会让以后教育孩子的难度呈几何级增加。
3、严管跟厚爱要结合,才会让宝宝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当宝宝犯错误时及时制止,宝宝做对做好时及时鼓励、表扬,才能不断强化宝宝做出正确决断、言行的认识,降低错误言行的发生频率。
有些家长喜欢搞一刀切:犯错误必须要批评训斥一番,当宝宝意识到错误后想做些其他事情弥补,又被家长说搞小聪明、早知道能做对当时为什么要犯错?结果反而让宝宝不知所措,没有了改变的动力。
4、现在很多宝爸宝妈中都流行使用李玫瑾老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法教育孩子,这个方法确实对某些孩子有用,但我们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人特点全面考虑,而不是期待用某一种“万能公式”去解决所有问题,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才是更科学的养育方法。
5、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家庭里的夫妻关系应该等于甚至大于亲子关系,才会给宝宝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知道多少家庭走了样:跟宝宝是天使脸,对另一半就成了魔鬼脸,你让宝宝学哪个?
既然有了宝宝就要对宝宝负责,收起自己的臭脾气影响的不仅仅是宝宝,更会让整个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有爱,这时恐怕不用你主动干预,宝宝的坏脾气可能就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消失不见。有空多陪宝宝读书、互动,陪宝宝一起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都可以帮助宝宝改善情绪,增进感情。
最后强调一点:只有适合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千万不要盲目迷信、照搬任何人的言论,因为那可能有用,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在操作中多观察孩子的动态、多和孩子交流想法,才能真正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路,避免发生视频中这样让人唏嘘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