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头古村的历史沉淀

大旗头村的村落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钟、郑开村祖迁入大桥头定居创业—清同治2年,郑金投降清廷)属于大旗头村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村落人口不多,最多时也不过40余户左右,村落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郑姓主要分布于村西南区域,钟姓分布于村北区域。两姓之间独立,但在村落事务上协同一体,如抗御盗匪,解决两姓争端等。根据郑绍忠后人郑询侯(现定居于澳大利亚)回忆:在现今村落东向和北向之间,早年曾建筑有帝王古庙,里面供奉洪圣大王,该庙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村里郑、钟二姓解决争端的协商之地。两姓人口数量也大致持平。

第二阶段(同治2年后—民国末年1949年)此一时期,大旗头郑氏后人郑绍忠对全村进行全方位改建重修。相传郑绍忠因守孝回乡,开始准备重修私宅,但他的最初动议并没有获得郑氏宗族长房裕仁(康泰公之长子)一支的积极配合,本来郑绍忠准备对全村郑氏家族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改建,由于长房支系(裕仁分支)的抵制,最终他的这一构想没有实现,他只好把修造的重点区域集中到他自己这一支(三房裕礼分支,康泰公之三子)所在的东向区域。由于当时他已经是广东水师提督,位居一品,乡望甚众。因此,在重修过程中,郑绍忠还是有意突出了三房支的地位和权势。整个建筑群布局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并将自己的尚书第建在宗祠旁边,一方面为了凸现其地位的显要,另一方面也彰显郑绍忠的孝道,以示永伴祖先身边。郑绍忠还在建筑的朝向和层次上特意和村落中的其他郑姓分支及钟姓村民的聚落做了区分(见图1-1、图1-6)。从图可以看出,村中其他部分的民居朝向都是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的,而郑绍忠集中修建的建筑群朝向均为正东西向的,民宅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又聘请专业设计人员(风水师)勘查设计,建筑朝向为正东向、走向为正南北,似军营排兵布阵一样,形成整齐的村落布局。同时,结合全村的空间方位,突出郑绍忠的从军功绩,凸现其战场杀敌的将军形象,村中建筑群落以御敌防卫为根本思想,加强对核心部分——郑绍忠及其直系子孙居所的防卫,全村既体现军营规制的形式美,又体现出村落防卫的实用功能。此一时期是大旗头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同时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结构、功能最为完善的一个时期。郑绍忠以后,村中郑钟二姓族人对该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宏伟村落。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1980年前后)建国以后,大旗头的郑绍忠房支家族被当作反动地主阶级看待,的古建筑群落被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评《红》六组称为地主庄园,是广东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并写了《三水县大旗头村郑金地主庄园调查》。随着土改——破四旧——“三反五反”——“打倒孔家帮”——“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群众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运动,大旗头村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家庙、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围绕郑绍忠及其宗亲而兴建的各种纪念性建筑不是被严重损毁,就是改做它用,建威第曾经被用作大旗头小学的教室和活动室,因而出现多处加建、改建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损毁和破坏——墙体多处油漆粉刷加建门窗、隔墙,堵塞原门窗,室内原有的匾额楹联全部失散,家俱丢失殆尽。振威第被改为牛棚。尚书第的情况也几乎一样,曾被用作仓库、食堂,的尚书第仅有头进尚存,东立面保存比较完好,但厅堂内部构架已经不复原貌,原来的抬梁式架构已经被替换为简单的棚屋结构,厅堂内的阁楼已全部不存。其他如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等的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屋脊的陶塑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原有的郑绍忠画像、家族收藏的古董等全部被毁。这些对深入研究郑绍忠及其家族发展历史和大旗头村的近代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造成巨大影响。

第四阶段(198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村落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大旗头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大力改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村里的中青年一代,不再喜欢居于这种比较阴暗潮湿的古民居中,因为当年的民居为了防盗防贼的防卫要求,房屋的视窗都很小,屋内明显采光不足,而且又显潮湿,这样的古民居对那些追求现代生活和物质享受的现代人来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样,那些有钱又想提升生活品质的村民纷纷移居村外建房盖楼,留在村中生活的就是那些还没有能力移居外面的人和那些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对村落本身和历史有着深重怀念的老人。另外,还有一些被出租给外来种田的打工者。由于村中人口的急剧减少,很多传统民居便处于一种无人看管的境地,时间延久,自然破落荒废。2004年,古建筑群内的居民几乎全部迁出。

(2)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国家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挖掘和保护,以历史辩证法的视野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来,大旗头的古民居群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1994年大旗头村被评为三水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 年10月大旗头村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12条村)之一,

2004年它又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古村落的保护和重修,这一岭南古村落奇葩又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大旗头村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村落,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史时期曾经有一些磨米、造酒(本地特产之米酒)之类的家庭作坊式的小手工业,但整体而言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传统村落。村民仅在农闲之时去附近的乐平、西南、佛山从事商贸手工业活动“所谓大率耕八工一,余则贸迁其事”(三水县志)。抗战期间,由于战火绵延,生产力受到了严重打击,至解放初期,大旗头的整体生活状况非常低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旗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发展到繁荣的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经济结构也从传统的纯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经济适当增长,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年均产值提升明显并逐步成为村中的第二位的主要增长力量。生产方式也从原来的纯粹手工生产过渡到以专业化生产为导向,放眼市场变化和需求,形成依托城市,注重经济作物全面发展的基本态势,由原来主要种植水稻发展为高经济效益经济作物型的农业生产和其他专业型生产。村民经济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自80年代以来,村民人均收入水准呈现明显的递增发展。(三)经济产业1.农业经济发展历史上,大旗头的农业生产一直是村中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些年以来,农业产值在村里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高的。以上表为例,1985—2004年间,1987年、1988年和2000年的农业的产值比重大约在70%左右,除这三年外,大旗头村的农业产值基本维持在85%以上。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几点:(1)大旗头村的农业生产尽管一直以来都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但就生产方式和农业内部结构来说,不同时期还是有其各自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前,大旗头历史上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间种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类主要是自给自足。80年代以来,随着周围的城市和乡村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大旗头村在农业生产领域迅速调整生产结构,由传统的稻作生产为主转向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生产和大棚蔬菜,建设了一批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的农作物有水稻、椰菜、番茄、奶白菜、冬瓜等。同时大力发展池塘养鱼,村里的池塘养鱼业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从区域经济的格局来看,佛山市三水区地处佛山西北方向,其整体经济实力与顺德、南海和禅城区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加之大旗头村在发展工业上的先天不足:如缺乏原材料,交通相对闭塞,村民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够等,使得大旗头村的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迅速工业化进程中起步滞后,进展缓慢,导致该村农业经济产值一直居于村落收入中的主要地位。2.工业经济发展如表1-3所示,大旗头村的工业发展一直相对落后,自1985年至2004的近20 年中,大旗头工业发展稍有起色的时期在1986—1988年和2000—2004年的两个时期,统计显示,1986—1988年间大旗头工业产值占全村产值比重有明显提高的原因在于:村里建立制砖厂,由于制砖厂的投产,村中工业产出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对村落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说,还是相对微小的。而且,制砖厂由于污染、原材料、竞争等问题,经营时间不到三年即倒闭,故自1988年以后,大旗头的工业发展又复归于沉寂。从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间,大旗头村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生产规模和能力。进入2000年以后,村里开始进行小五金加工及其关联产品的生产,于是,2000年以来大旗头村工业收入有所恢复,从前一年的1.3万元(1999年)猛增到25万元(2000年)而后几年,工业产值一直比较稳定的维持在20—30万元之间,但就工业生产对全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说,其作用依然有限。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在于村民的观念相对落后,本村现有的资源不足,交通相对闭塞、政府对大旗头村在发展思路的定位等原因有关。3.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历史时期的大旗头村,几乎没有任何第三产业形式,仅有的商品交易行为也是以实物交易为主,不具备商品经济的特征,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解放以后的若干年内,才出现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日杂店,若以严格的产业形态来看,大旗头村的第三产业真正出现应在,主要是围绕大旗头古村的保护开发,发展旅游业,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相关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商贸,建筑承包和其他服务业形式)协同发展的基本态势。就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来看,旅游业的贡献率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90年代早中期,对第三产业贡献较大的是交通运输、建筑承包等。1994年,大旗头村被当时的三水市定为第二批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后,加之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隔阂,人们对郑绍忠的个人历史及大旗头古民居群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倍感兴趣,出于保护文物古迹和了解历史过程的驱动,大旗头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造访,在这种情况下,三水市旅游局、乐平镇政府和大旗头村开始对大旗头古村进行旅游开发。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大旗头的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也从有资料记录的2000年的16597.5元上升到2004年的559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