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越的基本概况
1988年,江苏常州市青年越剧培训班联合江苏江南塑料集团、江苏武进横林五金工具厂等20家企事业单位,组成了常州市越剧之友联谊会,越剧事业开始迈向“新生”的第一步。据了解,1993年时,常州市政府划批一块土地,用于“常青越”建设文化设施。通过对这块土地的开发,常青越获得了培训、演出的资金,创办了《江南越剧报》,建立了越友苑,为常州热爱越剧的市民提供了自己的地方。从经济上保证了摇篮工程的持续开展。
在2005年一篇通讯《痴志不移三十春 喜听雏凤唱九云--访全国第一个越剧专业户沈越》,刊登在《新华日报》二版头条。沈越看到后,激动不已。他说:“当年,我们办班成为常州市第一个文化专业户的时候,许多人不理解,有人甚至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我身上的压力很大,《新华日报》第一个给我报道出来,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如今,你们还是这样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更使我增添了无尽的力量。我一定要把越剧培训办得更加出色,让越剧之花越开越鲜艳!”
摇篮工程在常州至今***举办了70期免费越剧培训,培养了5000多名青少年越剧“门徒”,并且培训、选录、输送了数十名京剧、昆剧、越剧、锡剧、沪剧青少年专业演员。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沈越认为,“要想越剧能在中国发扬光大,就必须要有好的戏,有好的演员,更要有观众。有了观众之后,自然会出现好的演员和好的戏。”
沈越按照这样的思路,将学校看作推广普及越剧的第一线。他计划在怡康小学建立常州市青年越剧培训中心“摇篮目标基地”,并请自己的恩师徐玉兰为基地揭牌。此外,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怡康小学、第三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都将越剧引入了课堂,沈越也时常会亲自去学校为学生讲解、演示,对学生进行指导。
现在常州市越剧培训中心与全国的艺术院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批优秀学生被送入专校专业培养。在25年中,***培训4000余名青、少、幼学员,并接纳江、浙、沪专业院、团到常演出专场26次;深入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举办各种培训班42期,为市级专业团体办班20期,为联谊单位进行常年性慰问演出100余场次;向专业院、团免费选录输送8名青少年专业人才,同时输送专业剧团代训生128名。
遇到家境困难的学生,为了帮助其更好的学习越剧,沈越还会为他们免除费用,把他们学习的阻力降到最低。同时沈越也走入常州大学城,为大学生宣传越剧文化。让在校大学生了解越剧,懂得越剧,为发展青年观众群体打开了一条道路。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在网络信息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沈越还通过建立微博、QQ群等方式,让喜欢越剧的人在网络上就可以方便的参与讨论和获取最新讯息。沈越现在还准备组织青少年向国外发展,与国外团体联合演出。这些都在推动越剧走的更远。
通过35年的经验沈越还总结出了一套越剧行动纲领,纲领包括越剧的《三个大力》培养宗旨;越剧的《三个结合》方针、越剧的《四项运作方法》和越剧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其中繁荣振兴学习越剧;扩展教育热爱越剧;宣传普及认识越剧;巩固提高演唱越剧这“四项运作方法”旨在为越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艺术、社会、经济环境。
11月在常州大剧院,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摇篮目标”工程35周年和大剧院建立2周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及王君安、李敏、王一敏、陈丽宇、郑全、陈翠红五位国家一级演员和全团演职员专门带来了两部经典越剧--《江姐》与《红楼梦》。这两部经典越剧充分彰显了越剧的艺术魅力,让常州人民可以充分欣赏到尹派、王派、傅派、吕派越剧演唱的神韵。刚刚从上海上课归来的沈越,又马不停蹄的投入了这两部戏的排演中。
沈越虽然是快70岁的老人了,但他每天都非常繁忙。去上海为学生讲课,排练剧目,推广“摇篮”工程等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活力。生性活泼爽朗的他,童心未泯,仍然像孩子一样快乐地与青年人一起排练学习,他热情洋溢满怀信心,他说:“为了越剧的明天,我愿意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