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大旗头村古建筑有什么历史由来呢?
珠江三角洲是一片河道纵横、池塘密布的土地。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故乡的老榕树、大祠堂,还有走亲访友时常常见到的大古屋,都在童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工厂商铺逐渐覆盖了桑基鱼塘,大量花园洋楼取代了青砖老宅,连同那些曾经的记忆,都慢慢地消磨淡忘了。
直到离开老家十余年,我才得知,就在一河之隔之邻县,有个大旗头村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于是借回乡探亲之机,慕名前往,以期能重拾那份时隔久远的童年记忆。
一棵老榕树,半亩水塘,那是珠三角一带极为寻常的村头景象。塘边麻石铺成的广场曾是村民收割时期晒谷的场所。老榕树下,一座三层文塔巍然矗立,塔下还有两方石。若非有人告知,真想不到这文塔、水塘、晒坪、方石,竟组成一幅象征?文房四宝?的景象,寓希望于后代?读书做官?。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构思出自一位武将,他就是大旗头村的始建者清光绪年间水师提督郑绍忠。
郑绍忠虽是一介武夫,对宗族观念也是极为重视,大旗头村的这片古建筑,大都和他有密切关系。其中最为宏大的,自然要数郑氏大宗祠,那是整座村子的核心所在。不仅祭拜祖先、商议村务,旧时每逢婚丧嫁娶,都会在此大摆筵席,款待村里老幼及亲朋好友。逢年过节,更少不了舞狮迎新,看墙上挂着的几个黑色的狮头,虽已沾满灰尘,却也可以想见曾经的热闹场景。
一族之下,支派繁衍,宗祠之外,又有各公祠和家庙。和宗祠并排的郑裕礼公祠和振威将军家庙,就是分别供奉郑绍忠祖父和父亲的祠堂。规模虽比宗祠小,局部雕刻却极为细致。看那横梁上的石狮、木雕里的人物,虽然不会说话,却分明在告诉你其主人曾经有过的荣光,不得不让人叹服。
通过祠堂一侧的门楼,走进那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恍如回到从前的乡下。两侧此起彼伏的蜗耳山墙,是岭南民居的典型特征,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这一排排经历家族繁衍分房分户逐渐建造起来的青砖大屋,能如此整齐划一,即使在过去也并不多见。这一户,大门深锁,透过门缝一看,里面杂草丛生;那户,门户洞开,内部格局依旧,却早已人去楼空。天井墙上的?天官赐福?,似曾相识,只不过儿时所见多为红纸黑字的春联,跟这精雕细琢的砖雕相比,望尘莫及了。
村内最豪华的大宅,当然还是郑绍忠的建威第,不单墙头高出一筹,就连蜗耳都是三叠式的,相当少见。旁边是他的私人住宅,因他曾任兵部尚书,称之为尚书第,可惜仅存第一进,其余都已被毁,如今改为村小学的篮球场。
若非正逢假期,这里应该会有孩童们天真的笑脸和矫健的身姿吧?那也将是古村仅余的人气了,因为村里的居民,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陆续迁往新村居住。大概也是缘于此故,大旗头躲过了被后人拆毁改建的命运,成了珠三角一带所剩无几的保存完好的古村,或许也是一种意外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