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分析药家鑫案引发的争议是什么?
争议:
第一,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是“故意杀人”,还是“强迫杀人”?
第二,缺少依据的“钢琴强迫杀人症”,是否是“强迫立论症”产物?
第三,相比于药家鑫,马加爵杀人是否是“理科强迫杀人”?
事情发生在2011年3月23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杀人案开庭,当晚,李玫瑾在央视点评称,药之所以会在瞬间完成连扎6刀的动作,和他长期以来的钢琴训练有关。旋即,李的说法被网友称为“钢琴强迫杀人法”,认为她是在为药开脱罪行。李本人亦陷入漫天口水之中。
其中,在药家鑫杀人案的网络舌战中,网民对专家言论的宽容边界因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的央视点评而探底。李玫瑾表达的是心理学范畴的思考理性,因为法律审判与心理分析是绝然不同的两件事;网民们表达的是民意情绪,这种情绪纠结于把专家的言论等同于法律审判的结论。
南都:你对很多案件的评价,曾引来很大争议。比如在药家鑫案上提出的“钢琴强迫杀人法”;还有湖北公安县纪检官员11刀自杀事件,你认为是“自虐式自杀”。这些看法不被普通人理解,是不是因为犯罪心理学还没有被普通民众接受?
李玫瑾教授:药家鑫案,我的角度和公众不同,我关注的是药家鑫为什么这样,关注他的家庭教育,我认为我的专业分析没有错,只是在那个时候说那样的话不适合,容易让人误解,大家的愤怒我很理解。湖北官员11刀自杀事件上,我当时曾说,我没有调研这个案件,不对此作评价。但我自己经历的案件中,有类似甚至比这个更复杂的。类似自虐的心理行为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比如割腕、不想上学故意把自己弄病,这都是一种自虐性抗拒。
把犯罪心理问题讲出来,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从而如何防范。药家鑫案风波之后,我也在调整自己,我认为,我的评论应该用公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包括后来点评周克华案。我现在担心,大家对我形成社会刻板印象,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听我把问题讲清楚,我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社会有用。普及心理学不是几个案件就能做好的
南都:你曾提出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你认为药家鑫和马加爵残忍地杀人有***同的心理问题,就是对生命的漠视,那么应该如何让孩子对生命有敬畏?
李玫瑾教授:这个问题特别重要,马加爵案,我有一个报告,他从小学到中学,接受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就是没有人生教育。我认为人生的第一课应该是教育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课怎么上?我认为应让孩子进行参与式讨论。我给孩子做法律讲座,都要先提三个问题:一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最宝贵的;二是为什么宝贵;三是最宝贵的生命我们如何来保护。应该讨论这个话题,让孩子明白生命不能轻易伤害。
这与法律教育不同,北京有几个少年学了法律,知道未成年人杀人不会判死刑,于是杀了一个同学,还向对方家里索要100万元,这就是只有法律教育,没有人生教育的结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