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导演明知是烂片还要拍?

主观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情,一个是钱。

先说人情

之前《无双》宣传期间,周润发做客《鲁豫有约》。在那次采访中,他说他演的电影90%都是烂片,好的只有一部和两部。

鲁豫问他因为人情拍了多少部,他说90%。

这个数字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因为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娱乐圈是人类社会中的人类社会。

如果你从事的是其他行业,那么如果你从一个地区转到另一个地区,声誉对未来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脱离了特定的地域,圈子是相对孤立的。

但娱乐圈不一样,它不受地域限制。受过训练的演员和导演只有几个是高校毕业的,拍大部分商业剧的工作室也只有几个。圈子本身不大,所以在圈子里的口碑很重要。一个人默默无闻的时候被提拔,出名了就一定有回报。

典型的,比如刘德华在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中出道,后来成名。许鞍华不受电影市场的青睐。当刘德华想转型拍商业电影时,他站出来支持许鞍华。

再比如沈腾等票房大亨。他们成名后拍了很多烂片,其实人的因素占了很多。具体故事请看我之前写的《还票房大亨人情》。

除了人情,钱更好理解。

安静之前,我上节目的时候,有一句话很出格。她说她不敬业,但是如果给她一亿,那你随便挖,随便挖。

如果你拼命砸钱,演员/导演会拍出烂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前几年热钱进入娱乐圈的时候,很多明星都开了公司,基本上都和大影视公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AB李晨等人的陪伴,冯小刚工作室与华谊的关系。

这些工作室在成立之初,都与华谊签订了对赌协议,几年内要完成多少业绩。华谊负责交付项目,导演和明星负责实际创作和观影/票房。如果完成了,大家一起分钱。如果没有完成,导演和演员将不得不自掏腰包支付差额。

这种情况下,他们知道烂片还在拍,也就顺理成章了。

先说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好电影很难得到。

王家卫的拍摄手法,多少年磨一剑,绝大多数剧组都玩不起。王家卫可以凭借多年的名气吸引中国、法国、香港、好莱坞的资本,但更多的导演不是王家卫。

他们拿不到资金,也没有那么多机会专心去磨一个故事。

所以,接很多戏只是在做工作。只是不同的人做不同领域的工作。贾只拍他真正表达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会为晚餐拍广告。其他导演,比如王晶,拍一部烂片只是为了吃饭,拍一部好片只是为了创作。

拍一部烂片要少动脑子,中间要打磨一个真诚的故事,这样才能吃到正餐,才能向观众证明没有江郎不行。

对于演员来说,他们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选择和话语权的弱势地位。

尤其是在影视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很多项目通知演员试镜的时候,演员只知道制作人是谁,原创IP是什么。就算演员真的敲定了,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情况并不少见。

可能原著是个好故事,演员去了剧情,却发现影视之后面目全非。

各种不可抗力是烂片诞生的原因。演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更何况还有书可以挑,可以玩,这是只有成名才能享受的待遇。对于更多蓄势待发的默默无闻的演员来说,能够在一个著名导演的大牌明星中露脸,就是为自己的成功做贡献。

这个时候,片子烂不烂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