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教育功能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民间传说的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时性传播,即民间传说的传承,另一种是时间性传播,即民间传说的传播。从我国民俗传播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历时性传播还是时间性传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化思考,寻找解决之道。就历时性传播而言,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难以传承的问题。从* * * *的传播来看,外国民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游牧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相伴而生,民俗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大众传媒日益丰富,这使得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人际传播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间文化的传播过程,利用大众传媒为民间传播服务,使民间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大众媒体与民间传播
大众传媒是用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它是指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六种传播范围广泛的媒体。今天的电子媒体应辅之以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和依靠信息技术发展的音像出版物。从狭义上讲,大众传媒是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②
当代社会是一个基于媒介环境的社会。大众媒体已经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体带来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如何将大众传媒与民俗传播嫁接,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媒保护和传承民俗,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吴秉安先生曾在《民俗学原理》中提到的:“传统的民俗信息‘传播’形式正在与现代大众传播的‘传播’形式全面碰撞,这必然会引起民俗学的密切关注。”③
德国民俗专家鲍?辛格讨论了现代媒体技术和民俗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展显然创造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然而,在现实中,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交通和大众媒体造成的跳跃式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加剧加快了民俗活动的步伐,为民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覆盖,使其能够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传播到超地方领域,并为不同社区之间的认可和友谊提供了机会。④
第三,大众传媒在民间传播中的作用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涉及民间信仰、民间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就像“打龙板”一样,不能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模式,而应通过大众媒体的收集、整理、出版和发行,在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面上广泛传播。
大众传媒在民间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大众传媒表达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大众传媒以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扩大传承范围、延长传承时间、丰富传承内涵等方面发挥着人际传播无法企及的重要作用。⑤范庄“龙板”被学者们称为中国龙崇拜的活化石,正是通过大众媒体的报道,发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庄的民俗活动才能传播到全中国。
二是大众媒体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媒体报道可以介绍保护民间传统的重要性,引起公众的关注,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打龙板”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一种民间性、自发性、地域性的民俗活动。在大众媒体的介入下,如今的“龙板”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来考察,参与这一活动的周边地区普通民众也在逐年增加。
民间文化传播中大众传媒的缺失
第一,民间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无形的形式存在的,属于无形的思想、观念等内容,尤其是“打龙板”等民间活动,属于民间信仰。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通过大众媒体完整地保存所有信息。
第二,由于政策、资金、技术和传播渠道等原因,大众媒体会片面或歪曲报道民俗文化。大众媒体在传播民俗时,会根据政策导向和受众特点选择民俗报道的切入点。例如,在报道“龙板”的过程中,将避免民间信仰中的敏感问题,而“龙文化”将是报道的重点。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纸媒会用大篇幅描述“古龙化白蛾”这一新奇刺激的传说,而电视媒体则会选择热闹喜庆的花展作为报道重点。对于不能亲自参与“龙牌”的观众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大众传媒的产品来了解这些失去了原有风味的民俗文化。
第三,为了追求画面的效果或叙事的完整性,大众媒体有时会直击民俗。以“龙牌”为例。在供奉龙牌的龙族宗祠建成之前,龙牌供奉的是当值会议的负责人。在“龙牌”期间,龙牌应被请出负责人值班会议。绕村行进一周后,请进入提前搭建的“龙棚”。有一套复杂的仪式和流程。龙祖庙修好后,就不用再请龙卡进去了。为了营造热闹的气氛和满足媒体拍摄的需要,每年的“龙牌”期间仍会有携带龙牌的仪式,这使得活动的神圣性逐渐消失,“娱人”的色彩越来越浓。由于一些媒体在花展表演期间未能捕捉到理想的画面,他们有时要求停止表演并重新开始,这使民俗活动越来越具有表演性。
第四,大众传媒传播民俗的前景与对策。
1.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民俗内容会越来越多,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广。
①大众传媒与民俗的亲和是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需要。
大众传播既要传承传统文明,又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取悦和引导观众是必要的。大众传媒再现民俗,民俗在题材上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在发达国家文化侵略迫使发展中国家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大众传媒应站在人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上,立足中国国情和民俗,挖掘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魅力。总之,大众媒体需要通过民间传说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自身品味,扩大竞争优势。
②有必要通过大众媒体向受众传播民间知识。
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具有受众广、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达到人际传播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我们需要在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中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教育,这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方式。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现民族特色,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为民俗文化传播服务。
(1)加强民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寻找民俗传播的机会。
民俗文化是大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找到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采用符合现代人理解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传播形式,不断增添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承手段,以保持民俗文化发展的长久生命力。
此外,在大众媒体传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找一个传播民俗文化的好机会,让受众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俗事件的意义。比如老百姓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每年2月2日期间,河北省的报纸和电视都会报道“龙板”,但它们只是简短的报道。如果能制作一期专题节目,详细介绍“龙板”的故事和期间的活动,相信会对广大观众了解“龙板”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起到很好的作用。
(2)加强理论指导,认真筛选民间传播内容。
在纷繁复杂的民间传统中,应该选择哪些民间事件进行传播?这就要求大众传媒从业者加强对民俗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民俗事件的选择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相对完整、群众基础好、形式活泼、表演性强、观众喜闻乐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民俗事件。
此外,在制作民俗节目的过程中,要将其放在整个文化空间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把握整个民俗事件,尽可能占据全面的民俗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目制作的后期选择最能反映真实民间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传播。
(3)找到更好的沟通方法,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大众传媒的受众是社会中所有的“普通人”。无论他们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水平如何,只要他们接触到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他们就是受众的一员。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一种旨在满足社会大多数人信息需求的大规模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越阶层和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⑥因此,大众媒体不仅要在材料的选择上花大力气,而且要谨慎选择传播方式,避免生硬和说教式的传播。相反,他们应该在可视化和通俗化方面下功夫,并尝试用流行的句子和完整的图片来解释更难的内容。
今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社会变革正在加剧,大众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民俗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有充分展示我们独特的民间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并充分保留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没有大众传媒,很难进行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今天,民俗文化的传承、拓展、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然而,大众传播要实现“传播”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选择传播的内容、角度和方式,充分考虑并尽量适应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而大众传播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操作实践中,都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从民间文化环境中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思考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拓展和推广。
给…作注解
①摘自《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引自《新闻与大众传媒》,李永健、詹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版。
(3)转引自吴炳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279页。
④引自钟富兰著《民俗传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451页。
⑤引自《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与不足》,发表于2008年4月29日《中国民俗网-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