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中看日本的极地破冰船

如果从最初的极地科考船算起,日本已经经历了62年4代破冰船的进化“宗谷号--富士号--白濑号一代--白濑号二代”。当然对她的关注还是18年一月新番“比宇宙远的地方”中出现的二代白濑号。最初就是一张宣传的海报,白濑号也只出现在一角,但当即就被深深的吸引住,鲜明的橙红色舰身,外形敦实,但不显的蠢笨,显得很可靠的样子,大概是一直就喜爱舰船的缘故吧,无论是一叶方舟还是万吨巨轮,都可以从内心对她们保持无差别的喜爱。

1938年2月16日,宗谷号下水,当然她那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本是为苏联制造的商船“Volochaevets”,但因为形势紧张完工下水就成了“地领丸”,就这样在诞生初就很混乱的她,开始走向海洋。1940年加入军舰籍前往北方海域为岛屿进行补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立即前往南洋做测量工作。1942年参加中途岛战役。此后数次参加运输工作。1943年1月28日被美潜艇击中,全因为鱼雷失灵而逃过一劫。后又触礁一次,靠涨潮顺利逃脱。最后在北海道室兰港中迎来战争结束。

战后“宗谷号”并没有赔偿给战胜国,而是作为海保厅的巡逻船活跃于海上。后来到1956年,因为成本因素,宗谷号被选定为南极观测船。1957那边前往南极哈拉尔王子海岸建设了昭和基地。但以后的航行多受困于较弱的破冰能力,数次被美苏破冰船相救,每次回到日本都需要进行大量维修,看得出宗谷号已经不再适应南极航行了。到1965年,前往南极的任务交给了第二代南极科考船“富士号”。最后“宗谷号”被改为了船之科学馆展出。

宗谷号的历次南极观测航行:

1956年(第1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第一次观测航行有海鹰丸二世伴随支援。1956年11月8日离开晴海码头,这次航行搭载51名南极考察队员,76名舰员,还有22只狗、1只猫和2只金丝雀。当月14日遭遇第19号台风,16号遇上第20号台风,受到两个台风的夹击,宗谷号横摇达到了40度,受到损伤,23日抵达新加坡修理和补给。28日出发,在12月1日,通过赤道,举行赤道祭典。12月5日,在印度洋上观测到流星雨。12月19日抵达开普敦港,20~25日,这5天内有7000人上舰参观。24~25日,在甲板上布置了商店和圣诞树,和开普敦的人们举行盛大的庆祝。25日,下午6点半苏联的观测船进港,下午9点苏联观测队队长以及手下5人来到宗谷船联欢。1957年1月3日,收到美国观测船受损的报告,1月4日遇到冰山。7日,纵谷好排除直升机进入南极地区。1957年1月24日,在南纬69度00分22秒,东经39度35分24秒的海岸靠岸,1月29日建立昭和基地。2月13日,将“宗谷神社”分祀到位于奥丁岛北部的小岛上,命名为“宗谷岛”。随后遭遇冰清,在苏联的破冰船“奥比号“的帮助下,成功脱困返航。3月4日,在开普敦附近陷入风暴圈,横摇最高69度,不过还是与10日抵达开普敦。一些列活动后,4月24日,抵达东京。

1957年(第2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本次航行于10月21日提前出发,但这一年的南极气象情况非常恶劣,除了宗谷号之外,各国破冰船也被冰层封住。1958年2月1日,纵谷好被浮冰损伤螺旋桨,6日脱困,7日与美国破冰舰举行会议。11日,第一批越冬的队友分6批返回宗古号。13日,由于天气恶化,难以进行人员运输。当天,船长、航海士等人,在宗古号前300米看到大型未经确认的动物,等拿来相机未知动物已经不见了。2月24日,因为天气恶劣决定放弃第二次观测航行返回。3月7日至13日,在开普敦进港,进行潜水工作,调查了受损部位,但确认没有必要进行应急修理。4月7 ~ 15日,在新加坡停靠。4月28日,返回日出码头,结束第2次南极观测活动。

1958年(第3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11月12日松本舰长以下92名船员和永田队长、村山越冬队长以下36名观测队员乘坐宗古号出发。12月19日抵达开普敦。1959年2月1日,从宗谷号向昭和基地的运输物资57吨。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对此宣布成立第三只越冬队。2月3日,宗古号为了营救比利时比利时破冰船在霍尔曼湾待命。在待命期间,宗古号队哈拉德海岸进行测量,并对昭和基地再次进行运输,13日返航。2月23日抵达开普敦,4月13日回到东京。

1959年(第4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1959年10月31日,由明田新船长以下94名船员和立见新队长以下的36名观测队员乘坐宗古号出发。12月11日,开普敦入港。1960年1月3日下午,宗古号和奥比号船员进行排球友谊赛。到2月6日止执行了103架次,运输量126吨。雪地车运输了28吨,总计154吨。返航时,应冲绳要求,驶入那霸港,收到热烈欢迎。4月23日,抵达东京。

1960年(第5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1960年11月12日上午10点50分,从日出码头出发。24日,新加坡进入港口。供应新鲜蔬菜、水果、30日出港。在印度洋航行中,一位观测队员在船内进行了阑尾炎的手术。12月8日,在印度洋航行的渔船“第八大浅丸”赠送了印度金枪鱼。宗谷号也赠送礼品。22日,开普敦进入港口。燃料,食物的补给。1961年1月7日到达浮冰区。20日在一块儿70米长,50米宽,8米厚的冰上,开辟直升机降落区。2月7日~10日,进行海洋观测和普林斯岛海岸观测飞行,15日在阿蒙森湾与奥比号汇合。截止到3月2日进行了海洋观测、地形和海冰状况调查。7日,捕鲸船“第三珍珠丸”为“宗谷号”送来鲸肉。14日抵达开普敦,16~21日,回到新加坡。5月4日返回东京。这次观测航行总航程24276海里,174天。

1961年(第6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10月31日从日出码头出发,11月2日,通过奄美大岛。4日经过巴厘岛,5日通过巴厘海峡,6日经过吕宋岛,11~16日在新加坡停靠,12月8日~16日停靠开普敦港。23日到达浮冰区边缘。随后直升机进行冰上调查,1962年1月5日,宗谷号进入浮冰区。6日抵达昭和基地。2月16日离开南极海域,26日停靠开普敦。4月17日回到东京。

1965年3月18日“富士号”下水,同年7月15日建成。同年从“宗谷号”手里接过南极观测航行的任务。由海自运营一直到1983年4月。因为长时间没有建造破冰船的经验,本船以美国海军“冰川”号为蓝本,作为破冰船,“富士号”基础排水量5250吨,满载9120吨,12000马力,15节时可航行15000海里。破冰厚度在80~120厘米,破冰能力6米。

1965年11月20日,从东京晴海码头起航,在奄美大岛收到第一飞行队用P2V-7投送的装在信息和报纸的容器。12月5日到达弗莱德曼托港,进行维修、补给、休养及社会活动。6天后的11日起航。17日进入南极圈,27日进入浮冰区。1966年1月3日开始空运,当月27日停靠昭和基地,2月1日成立第7次越冬队,当天“富士号”离开昭和基地,2日离开浮冰边缘。3日对苏联马拉格霍拉基地的访问。4月8日回到东京晴海码头,“富士号”这次行动总计140天,行程22500海里,完成了对昭和基地的运输补给,外国基地的访问和其他考察任务。从1965年的第7次考察,“富士号”一直服役到1983年的第24次考察活动。从“富士号”的历代舰长中能看出很多还是战时海兵毕业出身。

1982年11月12日服役的“白濑号I”,接过了“富士号”的南极观测航行的任务。新的“白濑号I”要比前辈大不少,标排11,600吨,满载18,900吨,基本上重了一倍。30,000马力,3轴推进。续航25,000海里,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冰1.5米,可以看出各项指标都比前辈强出不少。

“白濑号I”的舰名是也是向公众征集的。1981年2月26日,第一届“船名评选委员会”从前30个名字中选出极光、瑞穗和白濑作为候选舰名。3月16日的第二届决定就从这个三个名字中选择一个。12月11日防卫厅决定命名为白濑号。其实大和这个舰名呼声很高,但委员会觉得这个名字不适合来命名破冰船,所以被排除在外,留作他用。

对于“白濑号”这个名字是不是来自日本第一位南极科考队长白濑矗,海自后来进行了否定,因为按规定,破冰船的名字必须来自山川,所以就用了白濑冰川的名字来命名(日本人可真是别扭啊,绕了一圈其实还是用的白濑矗的名字)

从1983年开始执行了从第25次到第49次的南极观测任务。其中行动日数3,803天,总航程1,006,562海里,运输1,498人,运送物品23,900吨,在南极破冰次数36,650次。

到了2008年一代白濑号也进入了暮年,前往南极的接力棒交给了二代白濑号。一年后的5月20日,二代白濑号服役。本来是计划建造20,000吨的后续见,因为预算问题,被缩减到12,500吨,比一代大1,000吨,相应的运输能力提高100吨。船艏采用了特殊的曲面来提高破冰能力,还有专门的融冰设施。

二代白濑号历次南极观测航行:2009年度(第51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第51次南极研究巡航作为二代白濑号第一次航行,执行南极观测队的活动支援任务。2009年11月10日从东京晴海码头出发,翌年4月9日返航。

2010年(第52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2010年11月11日,从东京晴海出发,11月25日抵达阿达利亚弗里曼特尔港。11月24日,由28名越冬队员,28名夏季队员和15名随行队员乘机从成田机场飞往澳大利亚,在25日在弗里曼特尔港与“白濑号”汇合。11月30日,白濑号进入南极圈后,持续破冰,31日在昭和基地靠岸。3月18日“白濑号”搭载部分队员返回澳大利亚悉尼港,4月5日返回横须贺港。

2011年(第53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在第53次南极观测任务中,因为天气变差,海冰比以外要厚,最后放弃在昭和基地靠岸。货物由空运来执行。在2012年2月13日,在返回日本时,两个方向舵被冰块损伤。当时不具备现场应急修理的能力,防卫省紧急派遣了两艘船前来支援。计划是把“白濑号”的舰员空运到前来支援的船上,“白濑号”只保留最少的基干人员。但3月4日“白濑号”可以自行航行后,该计划取消。同月17日,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据观测,近年来,在昭和基地周边出现的冰层超过6米的情况越来越多。同年,澳大利亚的破冰船同样也很难接近南极基地,本打算让“白濑号”走这条线路,后被中止。4月4日返回东京晴海码头进行维修。

2012年(第54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2012年的航行被厚厚的冰层所阻挡,每天只能前进一公里。2013年1月11日被迫放弃停靠昭和基地,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2013年(第55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第55次观测队搭乘:白濑号“从晴海码头出发,同年12月18日,开始破冰航行。2014年1月4日,“白濑号”时隔三年停靠昭和基地。2月16日,在俄罗斯Mara George Naya基地,外海700米处,触礁搁浅,2月18日脱离礁石。在确认不影响航行后,4月7日到达日本

2014年(第56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2014年11月11日,第56位观察员东京晴海码头登上“白濑号”,于2015年1月12日在昭和基地靠岸, 1月27日从昭和基地出发,4月1日抵达横须贺基地

2015年(第57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2015年11月16日从横须贺刚出发,观测队乘机前往弗里曼特尔与“白濑号”汇合。2016年2月下旬驶离昭和基地。在回国途中,就出触礁的澳大利亚观测船队员,移送至凯西基地。

2016年(第58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2016年11月11日,离开东京晴海码头后,我于11月27日进入了弗里曼特尔港。 12月28日在昭和基地停靠。 2017年2月15日从昭和基地返航。三月二十日,我们抵达悉尼。 4月10日,抵达晴海码头。

2017年(第59次南极地区观测航行)

2017年11月12日,离开了东京晴海码头。计划于11月27日进入弗里曼特尔港,12月2日离开港口航向昭和基地。为其运送约1000吨货物,再带回基地运送约400吨垃圾,并将于2018年4月回国。

以上就是四代四艘日本南极观测船(破冰船)的简要故事,历经6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有点赶鸭子上架般的宗谷号,到现在设施先进,使用综合电推的二代白濑号,我们的近邻在以扎实稳定的脚步进行着破冰船的建设,在极地进行着各种考察活动,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翔实的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