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什么意思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

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述论〕

有师徒三人,见一幡迎风飘动,一徒弟说:“风未动而幡自动”。另一徒弟则说:“非

风动,是幡动”。二人争执不下,师父却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乃汝心动也。”这则

论禅的故事,尽管过于唯心是论,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在人们认识、

判断事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一幅画、一首诗、一部作品,之所以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甚至千古仍无定评,就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心)不能千人一面、“万众一心”。

人心如一汪泓水,倘若风来兴波,风至而皱,映物则变其形,照人则失其真;倘若浑浊

不堪,则既不能自照,又不能映物鉴人。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认为“心之在体,

君之位也”(《管子·心术上》),“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

“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傅子·正心》)。

这里所说的“君”、“主”、“天君”等,就是指人心是人的主宰。心正则言善行端,

心邪则举措乖张。有鉴于此,古人极为讲求“格心中之非”。认为人们之所以追名逐利,贪

图淫逸、陷入奢靡,就是因为心中存有情欲爱恋的牵累,受拜物崇名的羁绊。因此,抛弃物

累,扫荡名利,澄澈心源,使心归于清静,才能修身养性,正己正人。

人在认识、判断、裁夺事物时,之所以不能不偏不移、公正平和、穷究物理,除了识虑

因素,往往都是因为有个人的利害关系掺杂其中。取此舍彼,是此非彼,常常不能追溯事物

本源,廓清物理真相。是因为取此是此,可能于己有益,舍彼非彼可能于己有利,所以,不

能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处理问题。以至于导致纷争,加深矛盾,引发暴虐,给他人、群体、

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悲剧。一言以蔽之,不惜扭曲真相,甚至颠倒黑白,以求一己

之私,乃是心有私欲邪念的缘故。

相反,心境清清者,不求虚名,不图财货,无欲则刚。如此,则可清洁廉明,秉公处世;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心静又如水止,不为物欲的诱惑而生害人之意,不为虚名之光晕而损

己之德。因此说,心境清,自然品格高尚,也自然能够使自己的心性处于“自为”“自由”

的状态。

君子“忧道不忧贫”、“有欲而不贪”、“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内心高洁、品德高

尚的人,并不是泥塑木偶,本来也有所欲望,有所渴求。但“君子圣达而谋大”,其言谈举

止总是自觉地规范于“道”“理”“节”;而“小人”则总是不顾践踏他人的大利而成全一

己之小利,这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