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自己成为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近西安交大博士生杨宝德溺水自杀一事,引起人们对那个导师周筠的全方位攻击。死去的人,永远是被同情的那一方。
固然,那个博士生导师过多地干预了他的私人生活,但他自杀的因素是多重的:出国无望,学术无果,感觉前途无望。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他遇人不淑。导师的暧昧态度成为压垮这个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导师、陪导师逛超市、陪导师去家中装窗帘等行为,这曾经是70后们会抢着给导师做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高知人群,怎么就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可以证明这些都不属于他们的行为范畴呢?这不是师生之间相互友好应该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觉得导师的要求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秩序,你可以学会拒绝!拒绝别人有那么难吗?你心里有多少的底气不足才会担心拒绝导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是多么重要啊!
据校方指出,杨宝德并非周筠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在他之前,周筠招收了一名2015年入学的博士,预计于2018年毕业,目前已有4名硕士毕业。
同时,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满1年后,对其他学科专业有兴趣和特长的,有权根据自身学习科研状况或创业需求,申请转导师、转专业一次,转导师申请无需原导师签字。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成功转导师人数分别为200人、219人、及305人。
该管理规定还规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满一学年,且自愿降为硕士研究生的,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由研究生院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学籍层次变更为硕士研究生。通过硕士研究生毕(结)业审核,达到硕士研究生毕(结)业要求的,准予硕士研究生毕(结)业,由学校发给毕(结)业证书;通过硕士学位审核,符合硕士学位证条件的,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博转硕人数分别为24人、23人、16人。
这些也许是杨宝德所不知道的规定。
他平常的不善言辞,充分证明了他对外界的孤陋寡闻,决定了他的无法拒绝别人的过分要求,也注定了他的压力无处缓解与释放。
他若申请更换导师,原导师无需签字;他若申请降为硕士研究生,也许也会成功。
因此,害死他的,其实还是他自己的无能。心理承受力的低下,不会拒绝别人的过分要求,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这些,都是在校学生***同的特质,哪怕是已经29岁的博士生杨某,也是如此。知识和年龄没有带给他过多的历练,他依然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摔打与挫折。请问:这样的学生,哪个导师敢带?
至于杨宝德的女友在微博上发长文,声讨周某是酿成此悲剧的罪魁祸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出于女性的敏感和醋意。我想问一下:他生前的时候,你怎么不去和导师进行沟通,替他分担一下忧愁呢?
也许有些导师比这个导师还要苛刻,也不见得会死去多少人。也许这个导师对其他的学生也是如此的态度,却没有一个像杨某一样去自行了断。关键是他自己心理上的阴暗面已经足够大,因此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选择死亡。
我不是替无良的导师开脱。一个五十多的高知女人,在足可以做晚辈的学生面前撒娇卖萌搞暧昧,除了替她感到可耻,也为我们同为女性感到悲哀。她心理上的缺失,比杨宝德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说她是杀死杨宝德的刽子手,着实是有点过。她的错不足以致正常人去死。可怜她遇到了心理严重缺失的杨宝德,于是她便成了风口浪尖上的替罪羔羊。
学校很快就做出了对周某的处分:取消她的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但这不是对她最重的处分。让她日夜难安的怕是舆论对她的影响,铺天盖地的指责,将会如影随形很长一段时间。但即使这样,溺水的杨宝德也再活不过来了。
人间的悲剧总是这样交错在一起就发生了。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阴暗人群?什么都是压力,什么都无法释怀,什么都不能积极面对,消极和埋怨充满了他的生活。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若不能拯救他,那么请选择远离他。
谁都不是圣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要让自己无意的行为,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希望我们的周边,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
作者简介:胡杨,一枚中年小女子。喜欢以小资的情调把日子过得浪漫一些,愿意用温婉的文字描绘各种生活的画面。期待与读文的你一起在柴米油盐中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数据分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