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包的故事流传

老旧家里总有一个针线包,大多搁在屋角那口大木箱里、层层叠叠的衣服堆中或家中某一个抽屉里,要缝补了直奔而去,顺手又方便。放针线的器具也不相同,外婆把针线放在小竹篮中,因为外公有编织的手艺,他编了个带着两个小耳朵的篮子送给外婆,外婆就用它装了针、线、缝鞋底剩的边脚余料,满满一篮;我妈把针线放在一个小塑料包里,包内分了好几格,绣花用的线和专门的针是一格,各种各样的扣子是一格,顶针和小剪子又是一格,规规矩矩。而到了我,针线包就是超市里买的那种精致漂亮的手工艺篮,只是某一天想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毕竟,用的时候太少了。

喜欢看外婆和妈妈缝针线的模样。那时妈妈回家看外婆,两个人相对而坐,外婆纳鞋底,妈妈绣花,谁的手艺更高我看不出来,但我知道外婆做的事费力多了。她把已经准备好的很多层浆好的布搁在一块,比照着鞋子剪,一只手力气不够,两只手来,握着剪子柄,咬牙切齿的,旁人看着都费劲,这是做鞋的第一个步骤。然后她再从篮子里取出棉线和大头的针、锥子、顶针来。针的鼻眼大,外婆不费事就把线穿了进去,然后将针尖在头顶上刮那么几下,线横着放在嘴边,用牙轻轻一弹,再将锥子在鞋底钻个洞,针带着线很容易就穿了过去,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妈妈的工作就显得轻巧,针小小的,线细细的,手在绷子上穿梭,有股江南绣娘的味道。那是一个淡黄色绣咖啡色菊花的枕头图案,妈妈特意为外婆绣的,当女儿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这样尽孝道呢。两人有时坐在太阳下,有时在屋里的电灯下,边做手工边说话,旁边就是那个竹篮子。不做了,外婆和妈妈就把手中未完的活计往竹篮子一放,竹篮子就被安顿在外婆床边的柜子上。

所有的针线包中数外婆的最大,装的东西最齐。她那家什已经不叫针线包了,该叫针线筐。小表弟出门打架,衣服被扯了个大口子,外婆从针线筐里能找到近似的布,连缀起来,丝毫不损衣服的美观。冬天为避免把毛衣弄脏,我吵着要一副袖套,外婆又把针线筐拿出来,让我选自己喜欢的布,一个小时就把袖套做好,就连皮筋也在筐里找得到。衣服穿烂了,无法修补,外婆就把扣子剪下来,用一根线穿好,下次新衣服上又可以用。外婆的针线筐是一个全家人都离不开的百宝囊。

妈妈的针线包工具齐全,可是用来缝补的机会已经不多。不过针线包还是要的,有时挽个裤边缀个扣子什么的,还缺不了。但她的针线包里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彩线:绣枕头的花线、用剩的毛线,还有专门买来的锦纶线,一小团一小团,五颜六色。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上的衣料不多,买来纯色的的确良做衣服,妈妈总会用自己的绣花手艺让衣服变得引人注目,不过是往衣服上绣些小猫小狗小花篮什么的,可衣服穿上总会有人追着问这衣服是哪买的,妈妈就很骄傲。这是妈妈的针线包的最大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