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奶的新闻事件

“死灰复燃”是失实报道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检测皮革水解蛋白是农业部门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来操作,近年来农业部门对这种物质每年都会检测的,今年检测计划也只是一次例行检测。”2010年,农业部门尚未发现含有该物质的生鲜乳制品,媒体报道的“皮革奶”死灰复燃是失实报道。

该工作人员称,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确实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2011年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皮革水解蛋白作为农业部门检测的项目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出现了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的生鲜乳制品。

《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显示,农业部门将对全国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生鲜乳中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其中检测项目为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所有样品检测三聚氰胺,30%的样品检测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

生鲜乳质量总体良好

农业部在官网上声明,2010年抽检生鲜乳样品7406批次,奶站4778批次,运输车2628批次,三聚氰胺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规定,没有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质,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表示,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生鲜乳制品安全状况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阶段,农业部门会继续加大管理和查处力度,保证生鲜乳制品的安全性。

农业部将通过例行监测、飞行抽检、隐患排查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如发现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将坚决打击,从重处罚,绝不姑息。 针对媒体报道的“皮革奶”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昨天明确表示,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检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和食品风险监测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注意搜集有关线索,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生产加工“皮革奶”行为,一律严厉打击,严加惩处。质检总局欢迎社会各界拨打12365投诉举报热线提供线索,或向当地质监部门直接举报。

根据质检总局有关专家介绍,所谓“皮革奶”是指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蛋白质含量。

李元平介绍说,质检总局高度关注此事。他们和有关部门一直保持打击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等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皮革水解蛋白粉会不会是又一个三聚氰胺?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表示,不排除部分乳酸饮品企业违规使用不合格水解蛋白,但乳制品企业大规模使用水解蛋白的可能性很小。

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水解蛋白已经作为乳品添加剂使用。早在2005年,山东等地就曝出“正规生产的乳制品很难进入市场,而水解蛋白制作的牛奶反而卖得很好”的事件,当时山东省工商部门至少查获2.8万多件使用水解蛋白的乳制品,有200多家小厂从事这类生产。但2005年后情况相对好很多。

相比乳品中违规使用,饲料行业的违规使用情况更早更复杂,比如在进口鱼粉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一度几乎是饲料行业公开的秘密。

违规使用水解蛋白类添加剂在广东省也曾发现过。王丁棉说,2006年全国曾查出38家企业违规添加糠氨酸,广东至少有3家。

“三聚氰胺事件后,不排除有部分企业再次将水解蛋白作为替代添加剂。”王丁棉说,比如2009年浙江金华发现的违规添加事件,这也正是本次港媒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但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2009年金华奶粉事件发生后,水解蛋白已成为乳品中明确禁止添加的物质,也是必检项目。之所以禁止添加水解蛋白,原因在于现有的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出乳制品中是否添加水解蛋白,但没法检测出水解蛋白中是否有媒体称的“含致癌物质”,只能通过单独的重金属检测确定是否添加不合格水解蛋白。

“但确实不能完全排除仍有乳制品企业违规使用水解蛋白”,王丁棉说,比如饲料行业中使用,或者部分不法企业为保证蛋白质含量达标违规使用。王丁棉也认为,在蛋白质含量达标的情况下,添加水解蛋白实际上没有必要,增加成本不说,还会改变产品的品质。众多专家都表示,“皮革奶”现象在乳品行业中确实存在,但属于极少数中小企业的行为。自从2005年媒体首次报出“皮革奶”事件后,乳品行业进行了大力整顿,如今这种现象越来越少,除了2009年在浙江发现的这一例外,并没听说类似事件再出现。

“皮革奶”大多出现在没有奶源或奶源质量较差的地方,比如南方非重点奶产品生产区,对企业的监管不够重视,导致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而北方产奶优势区,一是奶源好,二是监测比较全面,几乎不会出现这一问题。虽然消费者没办法自行辨别什么是“皮革奶”,但也完全没必要过于恐慌,只要购买名牌、有信誉牛奶企业的产品就行了。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

张勇认为,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国务院前不久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相关通知。

张勇表示,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这样的一些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也自然会有“还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他说,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这样讲绝不是掩盖矛盾、粉饰太平。

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对于为何媒体总是先于监管部门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张勇说,很多案件是在监管部门查处并公布后,有关媒体再跟进报道的,像假薯粉、问题乳粉等案件。也有一些问题是在媒体先发现并报道后,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调查处理。他不赞成在事件的性质、危害和影响范围尚未查明核实的情况下,就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冠以“致癌”、“致命”、“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

对于三鹿、双汇、染色馒头等问题,张勇认为,一方面,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需改进完善。监管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个别执法人员监管不严甚至徇私枉法,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要加强监管检测,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购洋奶”热 引发“限购令”

由于内地奶粉安全问题,内地游客大批量到境外、尤其是港澳地区采购进口奶粉,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继香港部分药房规定每人限购两罐奶粉之后,澳门特区政府官方网站2月15日发布消息称,针对奶粉短缺、本地供货不足的情况,澳门已限制大量抢购奶粉,适当预留给本地居民。“春节期间,确实有很多港澳团的湖南游客到那边买进口奶粉,不过经常缺货。”新康辉国旅导游小林称。除了货源紧张、数量限制,小林说带奶粉出关也很麻烦,曾经有个导游帮人代购了一箱港版美赞臣奶粉,过海关的时候被抽查没收了。

在热门资讯网等多个相关网站调查发现,奶爸奶妈们倾向于到港澳购买进口奶粉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认为港版奶粉质量比大陆版奶粉好;二是港版奶粉比大陆版奶粉便宜1-2成。当地的“奶粉荒”和“限购令”消息,让这部分人群开始担忧:“国产奶粉不敢吃,进口奶粉买不到,那宝宝吃什么好呢?”

“过去大家总觉得香港的进口奶粉比内地卖得便宜,但现在闹奶粉荒,不少港澳地区的商家都提价销售,算下来可能比内地还贵。”一位网友称,日本“雪印”奶粉在内地的港货专营店单价卖140多元,而在香港万宁要卖到201港元,约158人民币,足足贵了40多元。她认为,如果能在本地找得到信誉度好的进口奶粉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可以免去奔波之苦。

在某论坛做新西兰Karicare奶粉代购直邮的“叶子妈”直言,因为是请同学代购,所以团购价格以“一箱6罐+邮费70纽元+200人民币代购费”为准,核算下来每箱运费加代购费达到360元左右,并不便宜。人在英国的常德籍淘宝店主颖子也证实,英国奶粉2011年元旦后开始涨价,运费也随之上涨,店内原价优惠促销的奶粉是之前的存货。

与此同时,长沙各大超市卖场、母婴店的进口奶粉货源供应正常,售价也相对稳定,春节期间没有出现缺货或涨价等现象。相关负责人称,“事实上,本地经销商通过正规渠道进货的洋奶粉,质量都是值得信赖的,售后服务也更有保障。”

港澳呼吁开征“离境税”

澳门药房内的奶粉有不少是内地顾客买走的,春节前夕爆发的“奶粉荒”导致港澳两地奶粉货源紧缺,部分进口奶粉早已断货,何时恢复供货也不得而知。

内地顾客的疯狂抢购一方面导致奶粉货源紧张,同时,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奶粉代理商开始趁机涨价,令港澳两地民怨四起。尽管相关部门一再公开表示,将采取措施保证供货商对奶粉的供应,民众的不满情绪并未因此消减。

据了解,部分香港家长已经开始在网上发动了一起“历史规模最大”的联署行动,呼吁特区政府对内地游客开征“奶粉离境税”,并要求征税数额是奶粉原价的10倍。香港居民的这一举措得到澳门民众的积极响应,除了继续参与抢购以外,澳门一些家长也开始向当地海关发起倡议,建议开征离境税,以缓解本地奶粉货源紧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