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人物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作品简介: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扩展资料: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曾用名鼎堂。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文学工作。五四运动期间,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等创立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代主任。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十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日本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4年所发表的历史论著《甲申三百年祭》,被中***中央列为整风学习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事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民主运动。1948年底进入解放区。1949年5月,率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同年7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1951年曾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金奖。1949年10月至1964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起再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中***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资料来源:人民网-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