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以色列宿怨
& gt& gt至此,这场在中国被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以色列被称为“独立战争”、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口中被称为“大灾难”的战争正式结束。
& gt& gt1951 7月20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被一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暗杀。国王的孙子也被子弹击中,但他的祖父被别在胸前的一枚奖章弹开了。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为了约旦的新统治者。
1952年7月22日,以纳赛尔为首的一批埃及军官发动政变,废黜了埃及国王法鲁克。四年后,纳赛尔正式成为埃及总统,开始了他14年对埃及的统治。
& gt& gt这场战争最大的输家无疑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战争结束时,据联合国统计,7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口总数的70%。这些难民痛苦地发现以前叫做巴勒斯坦的地方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他们的家园现在分为三部分,即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
在约旦河西岸,这三块土地分别由犹太人、埃及人和约旦人统治。
邻近的阿拉伯国家不欢迎这些难民。
& gt& gt在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慕尼黑》中,主人公与一名年轻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进行了对话。他不明白为什么另一方愿意把他们年轻的生命浪费在从犹太人手中夺回巴勒斯坦这一无望的事业上。
影片中,主人公莫名其妙地问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你真的认为你必须回到那片不毛之地吗?一片不毛之地,几间简陋的小石屋,这就是你想留给孩子的吗?(你真的认为你必须拿回所有的东西吗……什么都不是?那些白垩土和石头小屋,是你真的想要给你的孩子的吗?)」
当年轻的恐怖分子想起他们的祖国时,他们的眼睛湿润了。他哽咽着慢慢回答:“当然。(绝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