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霸中原之战是怎么回事?

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是怎么回事?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背景

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内乱失去继续称霸的实力。中原诸侯亦随之陷入群龙无首之境。实力强大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相继控制了郑、陈、随、鲁、蔡、曹、卫、许等中小诸侯国,并击败企图称霸的宋国,大有入主中原之势。当时,除楚国外,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是几个实力较强的国家。但,齐已无争霸之力;而秦偏处西陲,方致力于向西拓展势力,无暇它顾。因此,只有晋国能担当起阻止楚国称霸中原的重任。晋历经晋武公父子的苦心经营,兼并了今山西中、南部诸国,扩充了实力,又占据了今陕、晋、豫之间的三角地带,从而走出封闭的地域,奠定丁参与中原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十七年,流亡在外19年。备尝险阻艰辛的晋公子重耳归国继位,结束了群公子争位的混乱局面。

过程

晋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确立了对内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抑制荆楚的争霸方针。为此,晋文公改变世卿制,设立由国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广招贤能之上,削弱公族权力,开农田,兴水利,轻赋敛,奖农商,使晋出现厂“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十八年春,晋文公亲自领兵勤王,平定周王子带之乱(参见晋平周王子带之乱),使晋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并因此从周襄王那里得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阳樊、温、原、攒茅四邑。同年秋,晋发兵南下助秦攻打楚之附庸鄀国,借以对秦表示友好,并诱导其南下抗楚,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东方的齐国,因晋、齐之间有楚之与国卫国相隔,故仅可在政治上相互呼应。晋之迅速崛起,使宋国于十九年秋叛楚从晋,致使晋、楚两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楚庄王于二十年冬亲率楚、郑、蔡、许等国联军围攻宋都商丘,企图征服宋国,进而定霸中原。宋成公遣使赴晋求援。晋文公听从大臣建议,决定以此为契机,打击楚国的势力,独霸中原。为此,晋文公将二军扩建为三军,选拔良将,积极备战。

结果

自二十一年初至同年四月,晋文公亲率晋军运用联齐、秦,和曹、卫的外交策略及避敌锋芒、诱其深入的后发制人战略,在城濮决战中重创楚军,取得争霸中原的决定性胜利(参见城濮之战)。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陈等国之君在郑国践土邑(今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盟会。周襄王亦亲莅践士劳师,册封晋文公为侯伯,统御诸侯。

评价

此战,晋文公知人善任、广招贤士并作做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并且听从大臣建议,善抓战机,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势力,独霸中原。至此,晋文公在继位四年后,终于登上中原霸主的宝座。楚国的势力被迫暂时退回淮水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