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伦理电影《朝鲜》
精神病医生林志强从国外留学回来,准备在一家精神病院创业。他意外发现医院里的一个病人其实是他在18年失踪的母亲夏秋!原来她的母亲爱上了她的父亲,但她的母亲林以并非无辜为由拆散了鸳鸯,并与结婚。怀孕的夏秋去乡下投靠姑姑,并在生下志强后独自抚养她长大。这对母子感情很好。几年后,郭蓉的妻子隽隽被证明不能生育。为了延续香火,林家父母想尽办法要求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经过几次内部斗争后,夏秋终于同意了。然而,年轻的志强因为思念母亲而无法过上平静的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志强躲在庙外躲雨。夏秋和其他人到处都找不到他。翌晨找到志强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夏秋激动得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时隔18年,志强终于找到了他深爱的母亲,并用一首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唤醒了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俩相认并幸福团聚。
编辑此影评
应该说,从80年代走过来的观众大多记得记忆中的集体泪点——“妈妈又爱我了”。几乎每个从电影院出来的人手里都拿着一块湿手帕。一部台湾省的苦情剧在内地获得如此广泛的欢迎,这是当时发行该片的工作人员所始料未及的。也许是因为母爱是一个普遍的主题,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像现在这样喧嚣,也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发泄情感的端口。《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轰动几乎不仅仅是80年代一部电影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是内地商业电影的高峰时期,它们都以香港和台湾为参考。台湾省的动作片不发达,但它的悲情片符合中国人的心态,代表了大陆观众的观影情结。拍摄《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台湾省的文化已经在转型,批评琼瑶的电影,而侯孝贤、杨德昌和其他人正在崛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地正涌动着商业化浪潮,《妈妈再爱我一次》其实是当时中影集团的一次市场化探索。《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类似的悲剧主题引起了轰动,这暗示着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观众在心态上是接近的和复杂的,它们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向运作电影,我们应该考虑观众,特别是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而不要认为动作电影是解决市场化问题的唯一途径。
编辑这一段轰动效应
1990 6月左右,《妈妈再爱我一次》开始在全国放映,先是在武汉,然后在上海,然后在9月上映。截至1990年底,* * *发行了397部,观众超过2亿,票房超过1亿元-当时电影票价格从1元到3元不等,也从35美分到35美分不等-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奇迹。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是它特别轰动。《萧蔷》和《母亲》的演员都不太漂亮,激起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这部电影在叙事上也很简单,没有任何花哨,但它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为观众在此之前看了太多动作片,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口味。这种伦理悲剧剧正好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事实上,发行部门和宣传部门并没有把这部小规模电影当回事。完全是靠观众的口碑推广的。此外,它的主题曲在电影中出现了四五次,街上所有的孩子都唱了这首歌,这间接促进了电影的发展。观众知道他们必须带手帕到现场观看电影,不仅要支付门票费用,还高兴地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