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海洋科考船的一点线索
我国首艘海洋科考船的一点线索
1949年开始的几年间,是近代中国舰船史研究中的一段“瓶颈时期”或者说“黑洞时间”——解放后,军事部门和交通部门接收了相当数量的各式船艇,其中很多连移交方都难以说清其船史沿革。
加上这一时期的机构新建和重组层出不穷,不少船艇又在军民用途间来回转换,更加剧了资料搜集和整理的困难,因此后来编撰的史志丛书中往往对这一段历史从简从略,而从档案史料相对丰富的1950年代中期开始记述新中国时期的各项事业。
海军舰艇史中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头门山海战英雄艇”。关于1945年-1949年间日军投降后移交炮艇的情况、国民党海军炮艇队的编制沿革和起义情况的档案并不少见,关于“英雄艇”的战斗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但是由于缺乏1950年华东海军各炮艇的命名详况这一关键史料,即使是人民海军史上最重要的文物舰艇之一,还是对“414号炮艇”命名之前的沿革史一无所知。
新中国首艘海洋科考船的来源记载
言归正传,本文所提到的“金星”号也是类似的情况。作为新中国第一艘海洋科考船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的“起家船”。长期以来,包括船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内,只知道“金星”号的前身是1957年由上海海运管理局移交而来的美制拖轮“生产3”号。
而在此之前的船史,至今尚无法确定。关于“金星”/“生产3”号的详情和来源,较为详细的记录来自竺可桢先生1959年1月7日的日记,其中记录了在青岛参加海洋工作会议期间有“金星”轮船戴力人所做的汇报要点。
全长188英尺、宽35英尺、深15英尺[中科院海洋所船舶中心网站记录该船“总长57.24 米,型宽10.56 米,型深4.7米”],930总吨,满载排水量1480吨;主机为蒸汽机一部,1070马力,使用重油锅炉,最高航速14节。
1918年造于美国巴尔的摩,曾作巡逻舰使用;1946年作为剩余物资售予中国,此后长期未修;1956年移交海运局作拖轮使用,改名“生产3”号。
所属船型
根据建造国家、建造时间、船型、主尺度和动力形式,“金星”/“生产3”号的前身基本可以锁定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批量建造的Lapwing级扫雷舰,1930年代后转为辅助船使用,主要作为小型水上飞机供应船或拖轮。
全长187英尺10英尺、型宽35英尺6英尺,排水量950吨,使用两部锅炉和一部三胀式蒸汽机,1400指示马力,单轴推进,最高航速14节。
可能船只
“鸟”级中确实有一艘造于巴尔的摩且曾在美国海岸警卫队服役的Redwing号,然而这艘军舰1943年6月就因触雷沉没于地中海南岸,显然并不是“金星”号的来源。其余在巴尔的摩建造的同型舰中。
到二战结束时尚有Avocet、Bobolink和Lark等三艘幸存,均在1946-1947年间作为报废舰艇出售。其中Avocet有记录售予布鲁克林的Construction & Power Machine Company,其后又作为趸船使用过数年。
而Bobolink和Lark两艘报废后均停泊于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确实存在售往中国的可能。但遗憾的是尚未发现与交易相关的史料。而除此之外,确实存在“鸟”级售予中国的记录。1947年7月,报废后停泊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Heron有中国海军江南造船所购入,当年9月拖带回国。
上海解放后,该船一度沉没于江南厂所在的高昌庙水域的江心,1952年11月打捞出水,其后情况不明。然而,该舰建造于纽约州,并不符合“造于巴尔的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