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夏阳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战夏阳》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夏阳》读后感(一):听评书,知历史
读过作家张大春的《春灯公子》后,被书中的历史故事以评书的形式所折服。听说张大春的第二部《战夏阳》出版了,我马上买来一本,先睹为快。
作者是在汇集一套传奇笔记材料小说集,是以“春、夏、秋、冬”为系列的四部曲。还是延续了前作中娴熟之极的却不失当代感的书场叙事技艺,作者张大春还是化身成说书人,带领读者仿佛回到古中国热闹的说书现场、幽邃的故事秘林,一窥其堂奥。这本书讲的是古代官场与科场的怪状、丑态与糗态,这次的视角却从广袤幽邃的江湖林野、众声喧哗的市井书肆,转而关注到庙堂之上、塾宫之中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野史轶闻。清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是由于清朝几百年的封建垄断统治,腐败现象横生,笔记小说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层面,上自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书中对于清朝官吏的庸懦畏葸,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
这本书中描绘了一幅大清帝国的社会图景,并对由于朝廷官员的腐败而导致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辛辣的笔触,大胆地刻画出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也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学子到权势阶层发展成功后的姿态,古代官场与科场怪现状,耐人寻味
这里的故事笔记,被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来,他在叙事中,用嬉笑怒骂辛辣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着力刻画了那些义士的义骨侠肠,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他们最后的结局则反映了清朝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命定的归宿。
这本书还是秉承了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传统,并具有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格调。这些笔记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有兴味。人物描写如行云流水般,万千的意态,寥寥数笔,跃然纸上。笔记小说叙事,在评书小说上是别开生面的,故事贯穿始终。
作者张大春是华语小说家。生于台湾,祖籍山东济南。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代表作《聆听父亲》《文章自在》《大唐李白》《城邦暴力团》《小说稗类》《公寓导游》《四喜忧国》等。
张大春以说书人的方式,为读者讲述这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返回到那像风像雨又像风的特定的历史年代,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知识的渊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古代的人不像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听书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茶余饭后到茶馆听一段评书,是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如今,张大春将我们带入了评书现场,确实是美好的听评书体验。
《战夏阳》读后感(二):清朝官场乱象
这本书是作家张大春,中国传奇笔记材料小说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二本。我觉得读这本书,除了有一点史学知识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本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当深刻的。我就通过这本书认识了很多字。
还有一点,需要给大家背书,就是作者张大春本人。张大春,华语小说家,山东济南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辅大中文系讲师、News98电台主持人。曾获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这些头衔意味着什么,你不是很懂的话,那我一句概括就是,张大春老师在说文解字方面绝对是一个大牛。你还可以关注他的电台和有声读物,绝对是一位将知识学得很通透的大家。
这本书主要还是想讲古代的一些故事,但是融入有一些现在的想法。最初从司马子长及其同行的对话,到张玉姑冤错之狱始末,本书一***讲述了十二个历史故事,分析了官场怪相。这是一个独冠古今的学者的经典之作,是知识点的集合。
通过各种条件和原因来分析,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是从台湾版改编过来的,这本书的有名程度可想而知,上了很多大牛的私人书单。应该说书中的文言文还是不少的,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很多部分都作了解释。很多人觉得比春,更好看,我倒是觉得这四部书都各有各的意思,个春夏秋冬,各有不同
我觉得如果在职场工作了一段时间,或者是有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人,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更觉得,有意思,因为这本书都是是从历史的一些不起眼的小的按键和细节入笔,并不是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上的大人物的故事。篇章将看似松散,没有关联,但其实又总能找到一些东西,将它们联系起来。还有相比于言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某生僻字做人名,这本书中有很多生僻字做内容,对于我这种好奇心极强的人来说又学到了很多生字。
这部小说里面的所有的故事还是主要集中在清朝,朝廷官员的腐败导致的社会乱象横生,以及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权术阶层的发展,都是整个官场的关系。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起《官场现形记》,但却并不相同。毕竟从视角和新意上,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总之,如果,你有一定的心境能好好的品读和研习一本书的话,这是一本最好的选择。
《战夏阳》读后感(三):也许笔记有余,小说阙如
张大春的笔记小说《春灯公子》《战夏阳》,一写江湖逸闻,一写科场传奇。
故事情节比之于张氏其他小说要寡淡得多,人物也不够立体饱满。
小说中不时穿插的历史典籍、野史传奇、诗词歌赋、掌故考据——强化了“笔记”的意味,加上叙述语言的典雅工整,欠缺横冲直撞的“野味”,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把笔记小说作为论文读之可以,作为散文读之可以。
——笔记体小说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或记人述往、或收录野史、或品藻人生,在于营造一种文化的意味,一种文字的情怀,一种文人的雅趣。
张大春也许致力于拓宽现代中文小说的疆界领域,赓续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传统,不以西方小说为窠臼,不作茧自缚、画地自牢。
事实上,昆德拉也喜欢在小说中作哲意的沉思。
但此类小说实在是对读者的考验,作为大春的粉丝,虽不甚喜欢,但也会一一细读、咀嚼。
《战夏阳》读后感(四):读-张玉姑冤错之狱始末
其实我本人一开始是不习惯听书的,偶然间听了一次,真心觉得那些说书人真的是把历史分析的透透的,不禁说出了当事人的想法,还真真切切的说出了我想说的。
作者张大春,1957年生,华语小说家,山东济南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
小说家将关注的视角从广袤幽邃的江湖林野、众声喧哗的市井书肆进一步聚焦到庙堂之上、塾宫之中,讲的笑的皆是古代官场与科场的怪状、丑态与糗态,是各怀心思机关的诸品人物,也呈现了近代中国知识、权势阶层流动升降的复杂光谱。
说说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吧。张玉姑冤错之狱始末,其实作者真的很能抓住我们的眼球,人物的描 *** 的活灵活现。每个人的情感态度都很饱满。让人们真的很有兴趣读下去。
张大春曾说:“小说家不是一辈子就写故事给人看,最重要的是:我怎么帮助我这一代人,捡回被集体糟蹋掉的训练及教养。
目无馀子的写作姿态、耍痞嘲弄的叙事风格,当八O年代台北开始跟上国际都会节奏之际,二十出头的张大春凭著旧学根柢与对都会新气息的敏锐,写出一篇又一篇擒尽国内文学大奖、却又时髦的小说。预示了张大春即将引领 *** 的文坛角色。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後有著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这使得张大春的作品与时代脉动强烈合拍,此外他既能学舌马奎兹、又能戏仿司马中原狂风沙,以戏弄的笔法演义人世荒谬、站在流行的端头吟哦古文历史,加以他创作量丰沛、杂学古今中西可以说是现当代最能写的台湾作家。 张大春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台湾最有天分、最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跟张大春这样才华横溢的台湾作家交往,是一种动力,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战夏阳》读后感(五):大春说书
《战夏阳》是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的一套说书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书是作者的中国传奇笔记材料小说集“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二本。这本书的封面秉承了《春灯公子》的风格,整个版面除了硕大的书名之外,其余更多的都是简介,却没有任何的图画,这种风格就像说书一样,只是说出了言辞,而画面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真的是说书的画风。本书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作为系列的第二本,因为有第一本的影响,立刻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反响良好。
《战夏阳》的作者张大春是一个华语小说家。虽然出生在台湾,可是作者的祖籍是山东济南,提到济南那就很有故事了,济南可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多少的豪侠义士的出生之地,也有多少的民间艺人居住于此,说书在这个地方那是经久不衰,也是大众茶余饭后的一个爱好。作者有很多爱好,其中就非常喜欢讲故事,并且会说书,不仅擅长书法,而且还爱赋诗。作者也曾经写过很多小说,在小说界可谓是风声水起,本书也是一种笔记体小说。在书中作者自己以说书人的身份,带领读者重返古中国热闹的说书现场、让读者能够领略说书的魅力。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张大春讲述了他创作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质,主要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承讲述,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播。
在第一本《春灯公子》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江湖林野之事,作者的说书风格可谓非常娴熟,和古代讲书人的风格不尽相同,有着当代感的书场叙事技艺,把春之江湖讲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说书。而在这本夏之庙堂中,作者将关注的视角从江湖之中聚焦到庙堂之上、塾宫之中,在这本书中作者讲的皆是古代官场与科场的怪状、那些不能被大众理解的奇现象,暴露了当事人的丑态与糗态,在本书中作者也为读者呈现了近代中国知识,通过本书对于一些知识进行科普,使读者对于古代的一些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本书也让人不禁有些疑惑,究竟历史是怎样的,是该听信权威的代表皇家利益的史学家的讲述,还是可以相信无所顾及的小说家的言辞。
《战夏阳》一书中作者通过几个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可是都暴露了一种社会的弊端,作者对于这些讲述,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展开了话题,让我们对于一些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细腻的笔触,把枯燥的情节讲述的有血有肉,让读者仿佛身在其中,不自觉的叫好。
《战夏阳》是张大春说书系列的第二本,这套春夏秋冬系列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在书中,张大春先生用说书人的口吻,为我们讲着优雅动听的故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流连往返,作者娴熟的叙事风格,对于历史知识的渊博程度,都是让我们赞叹的,这种感觉就像古代听书人一样,茶余饭后立刻来到茶馆,听一段书,而现在的读者,则是拿起这本书,随着作者的讲述,开启了一段美好的听书之旅。非常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