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电影剪辑
这部电影终于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赞美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对“失败者”前所未有的同情。江南烟雨中,望着蒋介石落寞而远去的身影,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很容易想起一句诗:劝君多酒,无缘无故出西天。两人的较劲背后,其实是他们的家国梦。实现梦想的人是伟大的,梦想金陵的人是英雄的。看完《建国大业》,我承认它触动了我,不仅仅是因为建立新政权的不易,更因为我们从小在红旗下长大,已经太熟悉这个过程了。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影片对我们不得不鄙视的“姜王朝”有了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可能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历史同情。我觉得这种同情是很可贵的。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历史观的进步,某种程度上也让60年前继承中华民国的新政府终于有了一点自信。希望这种自信继续发扬光大,因为这种自信是开放言论和民主进步的基础。剧情就不用说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正如人们所描述的,这其实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背景下的男女决斗。60多年前,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争斗多年的死对头考虑合作的可能性。这个历史机遇在影片中显得非常凝重。没有胜利的把握,至少在毛泽东和* * *产一方,这显示了和谈的诚意。从他们跪到重庆谈判时的紧张,可以看出他们对谈判的重视。可惜因为各自立场相差太远,最终无果而终,分道扬镳60年。在这一幕中,蒋介石不再是只知道耍花招的单身丈夫的形象,而更像是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面对几乎不可收拾的烂摊子,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去修补。正是因为他在打与和之间的两难,注定了他要面临比毛泽东更多的局破,而毛泽东则是“光脚不怕穿鞋”,又要去打游击战了。所以这一幕蒋介石的精神负担更重。这种放下与不放下的心态,不仅始终决定着影片中两个主角的精神基调,也反映了历史情境中对立双方的集体心理。个人觉得建国的情节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毕竟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在两个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一方面,以往这类影片几乎没有说教的成分,而是用人物的行为细节和微妙的心态来刻画两大阵营人物在那个关键时刻的内心,或自信或焦虑或自大或悲伤,或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或山河破碎,或春风的喜悦或耐克之外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