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梆子艺人闯关东?
历史上传入关东的梆子腔有山陕梆子与直隶梆子。早在明末清初,山陕梆子就传到直隶省承德府(民国后改为热河省,包括今辽宁省朝阳地区)。乾隆年间,著名艺人山药红曾两度率十八班去承德行宫避暑山庄献艺。乾隆以后,晋商的山西会馆遍及今辽宁省各地,许多山陕梆子班也随着商路涌入了这里,南至海城北至铁岭,均有梆子班社。嘉庆、道光年间,海城庞家店村民庞廷越组建了庞家班。铁岭的春和班培养出星星红、易元红、利春红、十二红等名艺人。
光绪年间,在辽宁有影响的班社有常春园班、王三老虎班、庆寿班、高福臣班、吉祥班、永顺合班等,主要演员有刘常春、梅春喜、嘎巴脆、宝奎、海尔红、任庆禄、五月鲜、盖天红、一千红、自来红、盖山西、盖七省、一声雷等。
最早闯关东的河北梆子艺人元元红
山陕梆子剧目多为整本大戏,如《陈塘关》《黄河阵》《伐子都》《定军山》《献地图》《贺后骂殿》《辕门斩子》《铡美案》《庆顶珠》《走雪山》等。艺人表演唱做并重,而且还有变脸、火彩等特技。
光绪年间,大批直隶梆子艺人分两路进入辽宁境内,一条是从张家口涌入朝阳、阜新、铁岭、沈阳等地;另一条是从海路进入大连、营口等地。当时主要艺人有:元元红(郭宝臣)、十三红(周成)、十八红(赵金虎)、何达子、五月鲜、魏连升、田际云等。各班社常在庙会上演出一些酬神戏,如《宝莲灯》《天河配》等。而且大量运用彩头、砌末(布景、道具)来吸引观众,使古老的山陕梆子无法与直隶梆子争雄。有许多艺人都加入了直隶梆子戏班,后来多进入大中小城市的戏园子演出,开始出现了大批单出戏和折子戏。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军提督宋庆于旅顺接纳的永胜和班,在大连地区名声很大。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营口出现了第一个以紫云(老生)、浦卿(花旦)为主演的直隶梆子坤班。此后,坤班盛行,有丁灵芝、丁九茹等坤班。在安东(今丹东)还出现了孙乾一办的女科班,由杜云卿、杜云红为教师,培养出一批女演员。据《沈阳菊史》记载:从丙午(1906年)到辛亥(1911年)年间,沈阳就有著名坤伶一百六十多人,其中大多数人以唱梆子戏为主。由此可见当时梆子戏的兴盛。
由于东北各大城市的戏园子都被女演员所占据,因此一些男演员都转向各地县镇。清朝末年,民主运动兴起,许多艺人都参加了赈灾戏与义务戏的演出活动,还演出了《国血会》《大陆春秋》等时事新戏。
清代光绪年间,盛京出现了许多茶园、戏园,如天乐园、长发园、新发园、昶乐园、聚宾楼、大观楼、福德楼、萃芳楼、第一楼(广庆茶园)、天仙楼(聚丰茶园)、永春茶园、福仙茶园、春乐茶园、天盛茶园、清乐茶园、同乐茶园、三盛茶园、畅叙园等。有的茶园开业初期只卖酒席,后来才请戏班在园中演戏,这些戏园都以演梆子和京剧为主。
上述的“萃芳楼”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后改为卿鸣大舞台、会仙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名,先后叫辽宁大舞台、沈阳剧场、沈阳大舞台。2003年又改为“刘老根大舞台”。大舞台已有近百年历史,先后演过梆子、京剧、评剧、二人转,是沈阳现有最老的剧场。
茶园里唱大戏
据《清稗类钞·戏剧类》中的“奉天戏园”一条记载:“奉天为边陲开府之首区,戏园之多,固不为异。乃至一县一镇一村落,亦皆有之,而每园必男女杂糅。写声写色,外县尤为甚。其戏台之构造,与天津相等,为京师所弗及。女伶亦美。”由此可见当时关东从大中城市到县镇几乎都有戏园。
河北梆子中曹操的画谱
直隶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历史故事戏有《伐子都》《江东计》《空城计》《黄鹤楼》《汾河湾》《贺后骂殿》《辕门斩子》《雁门关》《南北和》《审潘洪》《铡美案》《八大锤》《庆顶珠》等;世情故事戏有《桑园会》《打金枝》《三娘教子》《吕蒙正赶斋》《杜十娘》《蝴蝶杯》《曹庄杀妻》《铁弓缘》《花田错》《春秋配》等;神话故事戏有《宝莲灯》《五雷阵》《闹天宫》等。清末时装戏有《惠兴女士》《烟鬼叹》等。当时有与《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卷》相关的歌谣流传。
清末产生的东北民歌《小看戏》中唱道:“头出开场戏,唱的《狐狸缘》,二出唱的《尼姑思凡》,三出《打面缸》,四出《临潼山》,五出《黄鹤楼》,六出《汾河湾》,七出唱的《刀劈三关》。”这七出戏都是当时流行的梆子剧目。
河北梆子《窦娥冤》
民国后,直隶梆子改名河北梆子,有些梆子艺人曾与蹦蹦戏艺人同台献艺。20世纪20年代,落子在东北普及后,河北梆子剧团越来越少,而京剧在东北却有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