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的变化看从化教育的发展
龙柱深
?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耕读传家的好传统。但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状况,都是不同的。从化的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经历着艰苦的过程,变化也是巨大的。
? 根据《从化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八年,知县刘宏始创建文庙,是从化第一所官学,也是唯一的一所官学。这所官学,经后任知县林晏,黎铎,程相,吕天恩等人扩建,达到一定规模。明朝著名的学者黎民表,曾在这所官学就读。后因洪灾而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重修。
? 在清代和民国早期,从化的教育以私塾为主。当时,能够设立私塾的,大多是有大户大姓人家的村庄。例如,木棉村是从化最大的自然村,在清朝时,各房分支基本上都设有私塾,比较著名的有永坚书屋,致堂书舍,永宽书室,文植公书室和宝珊书舍等等。江埔村的"修竹踈梅之馆",由清代状元林召棠题字,后来发展为永思小学,解放后改为江埔小学。灌村有心园书房。上罗村有双凤书屋。锦峒村有芳茹书舍。禾仓迎福里村有叶唐书屋。就算偏远山区的吕田水埔村,也设有环溪书屋,私塾老师李成就,一直授课到解放初。在钟楼村,我以为没有私塾。去年底,我在梁镰芝画家的帮助下,终于在炮楼附近,找到村私塾的遗址。虽然破败不堪,仍可见私塾的格局。大凹村重修的成德学堂,碑记里说到,成德世系多代单传,生活维艰,以勤俭持家,经年不懈而创立宗祠,用于教书和习字场所。很多村都有这类祠堂和私塾***用的场所。这个时期的私塾,条件好的可媲美各村祠堂,与祠堂分开设立,学生人数多达数十人;条件差的就只是几间泥砖红瓦砌成的民居屋,只有几个学生在学习。这类私塾学堂,粗略统计在从化达近三十间。直到清未,作为“官办"的县设儒学仍只有一所。
? 一九零七年,清朝副贡肖锦洲,聘请著名建筑师规划兴建从化高等小学堂,计有礼堂一座,课室五间,老师学生宿舍28间,还有操场,膳堂,厨房,浴室,厕所等。校舍布局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是当时规模最宏伟,档次最高的学校。许多有钱人或官宦人家的子女,都在这间学校就读。
此外,从化还设了几间规模较小的小学,大多由私塾改建而成,校园规模都比较小,学生***约五百二十一人。
? 到了民国期间,从化的教育事业有所发展。这个时期,从化高等小学仍继续开办,学制和学科内容有所改变,直到一九三八年十月,因日寇进犯从化,才不得不停办。到一九四二年,这间学校迁到灌村新屋围黎氏宗祠复课,又办了一年多。一九四三年初,当时的县府撤销了这间学校,改办从化师范学校,校址设在温泉。
一九一零年,从化基督教堂也曾开办学堂。一九二一年,在街口扩办了培正中学的小学分校。还有一间教会办的女子小学。这些学校规模都很小,到一九二七年都停办了。
一九二六年,从化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在明伦堂。一九二七年,学生增多,校址迁到孔子庙。从化县立初级中学是当时从化的最高学府。因抗日战争,校址曾迁到民乐,温泉,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迁回从城。接着,还增办了从城,良口,太平三间初级中学。同时,撤销所有县立小学,改设中心小学。当时的中心小学有:环城(门口江)中心小学,凤和中心小学,桃源中心小学,韶溉(灌村)中心小学,锦罗中心小学,神岗中心小学,太平中心小学。还有东路,沙溪,西隅,人和,米埔,良口,吕田等乡都设有中心小学。 这个时期的校园,除了占用祠堂,还在祠堂后面周边,建了一些课室和学生宿舍,例如门口江小学,在祠堂后面北侧,建了几间青砖瓦房作课室,还设有操场,建有教师和学生宿舍。由于时局不稳和抗日战争,这些学校时办时停,入学人数只占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弟,都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一九五零年,温泉中学,从城中学,良口中学,太平中学和从化师范合并为联合中学。一九五一年改为从化中学。
? 几十年来,这间中学经历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砖瓦屋变成现在的高楼林立,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和学生宿舍大楼等等。学校设有科学馆,图书馆,各学科都设有教学示范室和实验室,各类的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学校的饭堂可媲美歺厅,校园风景优美,鸟语花香。学校拥有大型的运动场,体育馆,生物园,地理园,榕园和民俗博物馆等等。每年,有数百学子考上各类大学,包括国家级的重点大学,是从化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
? 流溪小学的前身是门口江小学,解放前曾是环城中心小学。解放后这间学校获得了新的发展。一九五九年一月八日,周总理视察了这间学校,并作了重要指示,学校的发展更是走上了快车道,在从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现在学校校舍全部楼房化,设置了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电脑室,音乐室等等场所,各类电化教学和其他设施一应俱全,校园花园式布局,处处体现人文温馨和积极上进的气氛。
禾仓小学创建于一九六一年,当时是江埔中心小学的附属小学,只有两间课室和两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开设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学生读完二年级后,要步行到两公里远的江埔中心小学就读。我在这间小学读书时,课桌和凳子是要从家里带去的。学校没有任何的活动场所,甚至没有厕所。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学校扩充为完全小学,用泥砖红瓦等建了十多间课室和教师宿舍。在七十年代初,还附设了初中一、二年级。到八十年代初,建起第一幢教学楼。到九十年代后期,迁址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楼,建有二十四间课室和十多间办公室,电脑室,卫生室,会议室和少先队队部等,建起了标准的足球场和篮球场,运动场也铺设了塑胶跑道,成为一间室场设置完善的现代化的完全小学。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化校园建设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现在,从化的区直属中学有七间,其中六间中学开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他各街各镇都开设有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这些中学全部楼房化,室场标准化,设备现代化,校园绿化美化都比较好,学生人数大多达千人以上,是从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化在一九八三年起普及初中教育。一九八六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九八七年,在校学生达到86059人,教职工达4545人。这个时期,连吕田鱼洞这些只有一百几十人的小村也设有小学。村村有学校,人人有书读,千年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 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偏远的山村已空心化,当地学校学生的人数逐年减少。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门加快了市区学校和街镇重点学校的建设,扩大校舍和各种教学设施,合并了偏远的学校,使现有学校更具规模。同时引进校巴接送偏远的学生,方便学生管理和杜绝安全隐患,改善了乡村人民的就学条件。
?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从化人民艰苦建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取社会办学力量,教育条件已跟上现代发展步伐,校园建设超越以前千年之总和。曾有人说,每到一个地方,最好最美的建筑几乎都是学校。从化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还吸引了华农珠江学院,华软学院,城建学院,广东省水电学院等九所大专院校进驻办校,学生人数达十几万人。从化,已被誉为广东省的教育强区。现在,从化人民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提高从化的生产力,促使经济腾飞,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为祖国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