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母亲姓名

1951年,电影《赵一曼》上映之后,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电影讲述的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带领群众参加抗日战争,最终被俘虏,英勇献身的故事。

该电影取材自真实人物——赵一曼,影片还原了赵一曼从初出茅庐到英勇献身的全过程,诸多观众在电影院里为赵一曼几度落泪。电影已经非常感人,殊不知真实背景下的赵一曼,比电影中更加可歌可泣。

赵一曼于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原名叫做李坤泰,大家都尊敬地称她“李姐”。赵一曼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所以家里也有钱让她从小就能进私塾学习。

19岁的时候,大姐夫介绍赵一曼进入了青年团;过了两年,21岁的赵一曼加入了我党,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她深受无私奉献思想的熏陶,一直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些事情。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就在她21岁这一年,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从她加入我党之后,便领导了诸多工人斗争,如1931年领导了沈阳工厂的工人斗争;1933年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罢工斗争。她天生就具有领导人的能力,并且善于伪装,鲜少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

而在革命军中 ,她也颇有特色,喜欢持着一杆红缨枪,身骑白马,勇杀四方,所以她的雕像,一般都会是她"红枪白马"的英勇模样。

那时候的赵一曼意气风发,令敌人闻风丧胆,大家都喜欢围着这个女英雄玩,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然而,1935年,在与日军的一场战争中,赵一曼为了掩护部队,腿部不幸被重伤,随后昏迷。等她再醒过来的时候,她已经落入了日军的手里。

日军为了获得军队机密,连夜审讯了赵一曼,其手段非常残忍,审讯的十大酷刑纷纷用上,老虎凳、辣椒水、鞭刑、电刑等酷刑,纷纷在一个女军人上演。他们试图用刀子搅动赵一曼的伤口,用鞭子抽打她的腹部。

然而,赵一曼咬紧了牙根忍着,不管是打还是烧,赵一曼都没有开口透露过一句情报。负责审讯赵一曼的日本军官,也被赵一曼惊人的毅力震撼,他在赵一曼临死前求得了她的真迹,一直带在身边保存,以此来祭奠他为赵一曼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过。

后来被捕的时候他说:如果仅仅只是作为人,他愿意下跪求得赵一曼灵魂的宽恕。

直到被折磨了九个多月后,日军的自尊心被赵一曼狠狠凌辱了一番,他们再也不相信自己,能从赵一曼嘴里撬到什么机密。于是,他们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赵一曼的生命,享年31岁。

鲜有人知的是,赵一曼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掖贤。陈掖贤出生于1929年1月21日,这天正是列宁的纪念日,于是陈掖贤小名也叫宁儿,也寓意一生安宁的意思。

然而纵观陈掖贤的一生,却是不得安宁的一生。陈掖贤刚出生的时候,赵一曼就被派遣到法国工作,无奈只能将陈掖贤寄养在大伯家。而随后父亲陈达邦又再娶,并育有子女。因此陈掖贤在没有父母照料的日子里,只能流连在各个亲戚家,与父亲的往来并不多。

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了陈掖贤总是郁郁寡欢的沉闷性格。长大之后的陈掖贤,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反而是烟酒不离身。

据他的同事描述,陈掖贤自己在家里的时候,遍地都是烟头,而且每月发了工资,总是将钱都拿去买酒喝,导致入不敷出,常常饿得没饭吃。

有一次同事去找他,发现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询问下才得知原来他把钱都拿去买酒喝了,导致四五天吃不上饭,差点饿死在家里。

他的精神状态一直萎靡不振,且毫无求生的本能,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带着陈掖贤去医院一查,发现他患上了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忧郁症(现代称作抑郁症)。

除此之外,陈掖贤的婚姻生活,也非常不幸。他与妻子张友莲是非常草率的婚姻,双方在没有过多了解和经济保障的情况下,匆忙成婚,又匆忙生子。婚后不久,接踵而至的争吵和矛盾,便让这段婚姻走向了尽头,两人随即离婚。

然而,妻子张友莲在离婚之后郁郁寡欢,逐渐精神失常,一年后,陈掖贤又与张友莲复婚。但张友莲的情绪并没有好转,还需要经常到医院治疗,连带着陈掖贤原本不佳的情绪状态,又上了一层雾蒙蒙的霜。

谁都没有想到,烈士之子,不但没有延续英雄的使命,反而变得落魄不堪。然而,即使在饿得要死不活的时候,陈掖贤也没有去领母亲赵一曼的抚恤金,反而多次拒绝。母亲的“英雄气节”,在这一点上很好地延续给了陈掖贤。

其实儿时的时候,陈掖贤对于母亲是有埋怨的。那时他年纪还小,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只是看周围的人都有母亲,自己却没有,所以想到母亲的时候,他会感到难过,委屈。他后来罹患忧郁症,跟母爱的缺失是离不开关系的。

到了他长大后,知道自己的母亲不是不要他,而是为国捐躯了,所以才不能在他身边陪他长大。他先是释怀了,随后又是一种痛感,弥漫在他全身,是一种对于母亲的惋惜和热爱。

后来,陈掖贤只要一看到母亲赵一曼抱着自己的照片,他都会开始落泪。他的母亲是个巾帼英雄,是一个为了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母亲伟大的形象,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陈掖贤透露说,他从来不敢去电影院看《赵一曼》这部片子,因为他不敢相信那个被日本人多次凌辱、实施酷刑的人,便是自己的母亲。这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

赵一曼在临死前,给陈掖贤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上面倾述了对于无法陪伴“宁儿”陈掖贤长大的遗憾。作为母亲却无法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所有母亲都痛苦的事情。赵一曼盼望陈掖贤好好长大,以此来安慰她的亡灵。也祈求陈掖贤不要忘记,他的母亲是为了国家斗争而牺牲的!

在陈掖贤53岁这一年,因为忧郁症的缘故,加上贫瘠穷困的生活,陈掖贤又不想消费母亲的名声,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了他的手腕上刻着母亲赵一曼的名字。而他留给女儿的遗书里面写着:“要记得你的奶奶,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凡事不要靠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掖贤的人生悲剧,是整个时代造就的,也是他自己造就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遗传了母亲的英勇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