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电影简介,
桥两侧有140石护栏,柱头上有* * * 501卧石狮(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亭子里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题名为“芦沟小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尤其是墩台的施工方法颇具特色。桥墩呈船形,迎水面建为引水尖,形似尖弓,作用是抵御流水冲击。桥上的石雕非常精美。大桥石雕护栏上有281根立柱,高度为1.4m,柱头上雕刻有荷叶墩,立柱顶部雕刻有多只石狮。望柱上雕刻着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狮。民间有寓言说:“卢沟桥有无数石狮”,明朝的《帝景简史》也记载卢沟桥有无数石狮。很多游客都想弄清楚这个数字,但是数了数又眼花缭乱,最后不得不放弃。1962,有关部门专门派人进行了清点,逐一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485只。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是一个“谜”。没想到,在1979的审查中,又发现了17,这样石狮总数应该是502只。以后会不会找到,谁也不敢画句号。
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洛在游记中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是宛平郡,建于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古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师罗曾在《卢沟桥》一文中这样描述这些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有的昂首仰望天空;一些眼睛专注地凝视着桥面;有的把头侧过来,面对面,好像在说话;有的在养狮子,仿佛在轻声呼唤;桥南东面有一只石狮,一只耳朵高高竖起,仿佛在倾听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路人的话语...真是五花八门,活灵活现。”天下名桥以胜赛见长,但卢沟桥以其高超的造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闻名中外,是古今中外的一大奇观。
历史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三月竣工。全长266.5m,宽7.5m,涵洞洞数11。石雕护栏两侧有140岗哨,柱头上雕有石狮,造型各异。据记载,原有627本,现存501本。[1]大部分石狮属于明清时期,也有少量金元时期的遗存。“卢沟小月”自金章宗统治时期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小月碑明九年(公元1444)重修卢沟桥。清朝康熙年间,永定河泛滥,桥梁受损。重建于1698,康熙下令在桥的西端立碑,记述卢沟桥的重建。桥的东端,有乾隆题写的“芦沟小月”碑。公元1908年,清朝光绪皇帝死后,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要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狭窄,桥边的石栅栏不得不拆除,另建一座木桥。后来,石栅栏被恢复原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八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建国后,桥面加铺沥青,拓宽步道,修复石狮子亭。1961年,卢沟桥及附近的宛平县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交通量而修建的卢沟桥新桥竣工,但卢沟桥继续承担运输任务。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于1986,旨在恢复卢沟桥原貌。1949后铺设的沥青和1967加宽的步道被拆除,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交通移至相邻的卢沟新桥和后来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卢沟桥的修复
明代永乐十年(公元1412)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该桥共修建六次。6次无重大项目。
清代,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到光绪年间,* * *七次建桥,其中五次规模较小,只有两次规模稍大。
公元1908年,清朝光绪皇帝死后,葬于河北易县西陵,要过此桥。由于桥面狭窄,桥两边的石栅栏不得不临时拆除,两边还得搭木桥才能顺利通过棺材。后来,石栅栏被恢复原样。
于提白宇杯
从1908到1949,卢沟桥没有大修工程,只在一些地方加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桥面铺上沥青,并对桥上的亭子、石栅栏、柱狮等进行了修复。在1967处,拓宽了400多米的人行道,修建了59根混凝土梁。65438-0986,北京市政府成立“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开展保护古桥、恢复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社会各界,组织抢修。该项目筹集资金355万元。本工程拆除1967加宽人行道及混凝土悬臂梁,加固原有石围栏岗亭;沥青被清除,桥面被修复;同时,宛平古城得到修缮,城楼得到恢复。并对桥墩进行综合整治。古桥的所有岗亭、栏杆、地面覆盖物、桥面、华表、石碑等也实施局部风化和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留有灌顶,完全保留了古桥的原状。65438年6月至0997年6月,对部分遭雷击损坏的石狮和瞭望塔进行了维修和补救。1971年,为了保护闻名中外的古桥——老卢沟桥,北京在距离卢沟旧桥约一公里处修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跨的跨江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桥的东端是宛平郡,是明朝末年为保卫京都而建的拱门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至今城墙上仍有许多弹痕。现在,宛平县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北有一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市的东边变成了“抗日战争烈士陵园”。主席台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展览馆。
卢沟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七事变又叫“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六甲桥事变)。
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中国维权者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日本人开火并猛攻卢沟桥,攻击城内的中国守军。中国守军29军纪兴文团奋起反击。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1931九一八事变以来,侵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相继出兵入关。到1936,日军已经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6月65438日至6月0937日,驻丰台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1937年,侵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简要描述
1937年7月7日夜,10,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凯尔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挑衅中国守军。日军谎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在桥附近的宛平郡搜索。被拒绝后,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7月8日晨,日军包围宛平县城,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29军官兵抗击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团长纪兴文到前线指挥作战。一个士兵连续用大刀砍死打伤13日本兵,他自己也壮烈牺牲。驻扎在卢沟桥北的一个连队士兵,最后只剩下四个人。9日凌晨,29军收复永定河东岸失地。
发生时间:民国25年。
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
消失原因:腹泻。
失踪时间:20分钟。
罪魁祸首:东条英机。
袭击者:清水正孝、木易清水正孝等。
中国保卫者:29军“利剑队”,军歌《利剑进行曲》,军长宋,副军长童(第一位抗日阵亡的高级将领)。
背景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吞并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的,是其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政策。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现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20世纪初,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派驻关东军,成立殖民组织“南满铁路公司”,将东北作为在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不遗余力向东看,试图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试图吞并中国的“二十一条”,将侵略魔爪伸向中国大陆。一战后,日本试图通过掠夺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来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并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周密的侵华计划。1931 08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奇袭,三个多月就占领了整个东北。次年,日军进攻上海(1?二八事变),并攻占华北大片土地,欺凌北平、天津,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企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在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之后,日本举行了“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解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向中国东北增兵,派遣精锐的关东军进驻北平和天津,并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发动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出立即给予中国打击,随后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交战双方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与此同时,日军趁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兵力和100多架飞机到华北。17年7月,日本陆军参谋长制定了《在华北行使武力时的对华作战方针》,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大军,企图武力摧毁中国。
经过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军华北警备队1统一战线第3旅第8中队,由队长清水正孝率领,前往回龙庙与大瓦窑之间的地区,该地区靠近中国在卢沟桥的警备驻地。晚上7点半,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区域传来枪声,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随即强行进入中国驻军驻地宛平古城,中国29军37师2110旅严词拒绝。日军在部署战斗的同时,以“炮火”和士兵“失踪”为借口,假装与中国谈判。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特务机关在北平的负责人松井太黑的电话。松井说:昨天日军在卢沟桥郊外操练。当他们听到枪声时,他们立即叫停队伍,发现有一名士兵失踪。枪手嫌疑人是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他们认为枪手已经进城,要求立即进城搜查。中方深夜让日本兵入城,可能会引起当地动乱,而中方官兵正在睡觉,枪声不是中方发出的,所以拒绝了。不久,松井打电话给吉查当局,说如果中方不允许,日军将强行搜城。与此同时,吉查当局接到中国境内守军卢沟桥的报告,称日军对宛平古城已形成围攻攻击态势。为防止事态恶化,河北省当局与日方协商后,同意联合派员赴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并未上报。7月8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5 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务必守住卢沟桥和宛平古城”,“卢沟桥,你们阶级的坟墓,与桥同生共死,不得撤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古城的219团三营在团长纪兴文和营长金的指挥下崛起。
反应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生产者党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体中国同胞,天津危矣!华北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只有全民族进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不要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最后一滴血保家卫国!”响亮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张”和“不求战争,但求抗日”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秦德纯(二十九军第二副军长、北平市长)等人,“宛平古城应坚守不退”、“卢沟桥、长辛店决不可失”。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 * *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日。蒋介石也在07年7月17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讲话。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0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让步的最后时刻”,“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国土面积和主权,我们将是中华民族千古罪人。”在卢沟桥战役中英勇抗敌的29军受到了全国各界的热烈拥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和礼物;北平、天津的学生组织野战服务团,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到前线;卢沟桥地区的居民给部队送水、送饭、送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修建防空洞,在墙上挖炮眼,帮助军队坚守宛平古城;华侨联合会还号召鼓励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眼看占领卢沟桥的企图无法实现,日军玩起了“就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通过谈判使中国就范,另一方面又想以谈判的名义为出兵争取时间。
后续行动
11、19年7月9日,日本华北守军与河北当局达成的协议,被卢沟桥断断续续的炮火声证明是一纸空文。“就地谈判”为日军赢得了向华北增兵的时间,却蒙蔽了河北省当局的注意力,延误了29军的兵力部署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到7月25日,集结在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余人。驻华北日军作战部署基本完成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在7月25日和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变和广安门事变。
26日下午,华北守军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所有守军在28日前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出保家卫国通电宣言,坚决保家卫国抗日。同日,日本总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警备队向29军发起进攻,并从国内抽调5个师团约20万人,向华北警备队司令向月清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金地区的中国军队。”一场津冀血战不可避免。中国军队随后奋起抵抗,血洗平金路,壮士恨国。
7月28日上午,日军如期对北平发起总攻。当时清介清野的司令部已经集结在北平周边的韩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编为1和11两个旅。中国军队驻屯步兵旅约1000人。在100多门大炮和装甲车以及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进发。首批29名陆军士兵在各自的驻地站了起来,谱写了一曲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进攻的重点。驻守南苑的第29集团军8000余人(包括65438余人+在南苑受训的军训团学员0500余人)浴血奋战。第29军副军长童、132师师长赵壮烈牺牲,军训团的许多学员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离开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1总队队长张庆宇、二总队队长张炎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他们抗日,杀了上百人,包括通县特务机关负责人,还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后来逃了)。
7月29日,29军38师由副师长李文田率领,发起平津保卫战。38师在天津火车站、广海寺等地打击日军,俘虏多人。但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伤亡惨重,因此奉命撤退。30日,天津沦陷。
影响
七七事变后,日本几乎调动了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端,中国开辟了东方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 *各国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评价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世界主要矛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之争转变为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的较量。随着德意日法西斯日益结盟,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崩溃,国际社会的秩序失去了对国际条约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到1936,法西斯国家即将发动世界大战。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将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在世界东方率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存,也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和平幻想彻底幻灭,蒋介石对中国生产者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空前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当前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中国所有的人,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偏远地区,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着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所以它注定要灭亡,中华民族开始日益复兴。卢沟桥附近的炮火点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火焰,把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成就,一扫中国近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形象,第一次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重新焕发,这是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惜和发扬。七七事变爆发至今已有70年,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依然挥之不去,日本极右势力正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为侵略战争翻案。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热爱正义的人们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七七事变70年后
今年在卢沟桥团聚的老兵只有6个。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电(记者丁梅孙向明)今天,七七事变亲历者、国民党原二十九军老兵李洪斌从南京出发,赴京参加卢沟桥七七事变亲历者团聚活动。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召开座谈会为老人送行。与此同时,主办方宣布“国威”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活动拉开帷幕,一系列全国范围的探访抗战老兵活动正式启动。
座谈会上,老李曼洪斌回忆起当时战斗的惨烈场面和无数战友的壮烈牺牲,不禁潸然泪下。他说,这二十九位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陆军老战士,年龄最小的88岁,最大的106岁,全国不到40人,身体状况不太乐观。老李曼洪斌多次对记者说:“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没有下一个十年(也就是八十周年)。”
“我今天来参加会议,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代表在千千牺牲的烈士和同志们。我是带着使命感来参加会议的,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抗战老兵,铭记抗战精神!”85岁的抗战老兵王楚英虽然不是29军的老兵,但也是来参加国威关爱老兵的公益活动的。
据介绍,今年能参加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活动的29军老兵只有6人。其他五名老兵是崔(91)、赵(92)、张克宗(88)、马步贤(88)和孙京生(93)。70年前,他们都是29军的战士,在七七事变中抗击日本侵略者。
届时,6位老人将重新登上卢沟桥,缅怀战友,叙说历史细节,最后留下珍贵的合影。二十九军的童、赵等著名军人的后代也将与老兵一起参加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