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世界警察电影评价
不过,相比其他影片,《美国队》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他部门,不管是反对布什和伊拉克战争的,还是支持布什或克里的,都是提前站队,总要站着点什么。但是,美国队不提倡任何东西。相反,它只是想摧毁一切观念,认为所有有观点的人都是可以被嘲笑的傻瓜。
对于布什发动的所谓全球反恐战争,影片充满嘲讽。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名为“美国队”的反恐组织,在世界各地打击恐怖分子。不过,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影片开头,当几个长得像本拉登的恐怖分子正在巴黎策划新的行动时,“美国队”得到了风声,双方展开激战。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美国反恐“精英”的瞄准性很差。恐怖分子没杀几个人,但他们炸毁了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最后,在宣布“我们已经消灭了恐怖分子”之后,这些“世界警察”让巴黎人民变成了一片废墟。这还不算,影片中的“美国队”在开罗的一次后期行动中摧毁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雕塑。这部电影似乎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布什所谓的反恐战争只是让事情变得更糟。真正抓到的恐怖分子数量有限,但全世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同时,影片中破坏的是各国历史文明的象征。借助“美国队”的这个“错误”,影片在暗示美国所谓的全球反恐,也是美国价值观对全球文明的入侵和摧残的一种表现。同时,影片也间接调侃了美国情报部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因为在911事件中情报不佳,名声一直很不好。影片中,“美国队”的总部有一台名为“情报”的超级计算机,其实是对中央情报局的隐喻。这是一台不断出错的智能电脑。正是因为它错误地将中东视为恐怖之源,才差点导致“美国队”全军覆没。观众看到这段话,都会想到中情局提供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虚假情报,把美国拖入战争的事实。总之,影片表明,目前所谓的“反恐战争”,通过各种讽刺和隐喻的手段,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当然,影片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政治幼稚的讽刺更加严厉,可以说是无情无义。这主要是针对好莱坞比较激进的演员,他们公开批评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想法都是空谈,对世界局势的实际改善毫无帮助。至少这部电影的导演马特·斯通和崔·帕克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他们身处好莱坞,知道大部分演员胡说八道只是为了装门面,所以他“故意”把这部电影里最可笑的角色留给了喜欢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好莱坞明星。这些明星包括亚历克·鲍德温、蒂姆·罗宾斯、西恩·潘、苏珊·萨拉登、萨缪尔·杰克森、马特·达蒙、丽芙·泰勒和乔治·克鲁尼。电影导演故意让他们在银幕上显得丑陋:亚历克斯·鲍德温只谈和平和全球变暖的理论,蒂姆·罗宾斯总是谈论大公司的黑幕生意,肖恩·佩恩对世界充满了幼稚的幻想,苏珊·萨拉登在被揭露是一个拙劣的骗子后变得愤怒,马特·达蒙显然被刻画成了一个愚蠢的白痴.....但是这些木偶角色的脸是如此逼真,以至于观众可以立刻接触到演员本人。当这些拟人化的木偶在银幕上表现出荒诞和愚蠢时,银幕下的观众几乎笑不起来。
可见《美国队》本身并没有任何立场,它只是毫不留情地讽刺了有任何立场的人物,这是典型的虚无主义。这种肆无忌惮的嘲讽风格,从影片中的对话和歌曲中就能看出来。片中歌曲很多,但每一个大写都让认真的人脸红。例如,男主角,一位百老汇明星,演唱了《人人都有艾滋病》。当他在接受任务前假装参观华盛顿的各种政治景点时,背景音乐响起了“自由不是免费的”和“做爱真的很贵。”更让辩护人们犯心脏病的是,影片中的污言秽语充斥着F满天飞的字眼,有些场景粗俗到令人作呕的地步。比如《美国队》的导演为了让男主角表达决心,竟然让男主角为自己表演口交。影片中还有男女主角和两个木偶的裸体性爱镜头。虽然说删了两分钟多,但是现有的图片已经可以作为新手研究紫萱36式的参考了。这种相对“前卫”的画面让人怀疑美国电影协会(美国电影协会)是否已经放弃希望,彻底放手。影片最后甚至被颠覆到了巅峰,甚至用一个关于人体性器官的比喻拯救了世界!这一切充分说明,这部电影在讽刺政治的时候不仅无视对象,而且不注重讽刺的恰当性,甚至故意用恶心的方式来表现其鲁莽。
对于自己的同类——电影,《美国队》恶搞,当然更是毫不留情。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与布雷克海姆制作、迈克尔·贝导演的动作片没有什么不同。据说导演的初衷是想拍一部那种风格的动作片来拯救世界,但这次是用木偶来表演,人物角色显然比假装正经的迈克尔·贝角色要无意义得多。从这部电影的剧情中,观众可以体会到N多种好莱坞的陈词滥调,比如《不甘英雄》:最终拯救世界的英雄,一开始是不愿意卷入纷争的。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选择他们离开的那扇门,就像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开始做的那样。哎~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Neo。可惜,总有一些鸟事让这些不情不愿的英雄最终“扛起道德的重担”,不是爱情,就是亲情。说到这里,大家脑子里的CPU已经开始嘎嘎叫,搜索类似剧情的库存了。不要多想,这种曲子全世界都很丰富,因为它是最陈词滥调的,最陈词滥调的东西往往吸引最多的听众。
相比那些单纯玩“不甘英雄”的电影,美队还是有野心的。毕竟会恶搞的人都不会太死板。既然他们会玩套话,为什么不一次多玩几个,玩个痛快呢?所以,我们也会在本片中看到三角恋。是的,同学,你不是在看珍珠港。但是,你看的是一部将死的电影《珍珠港》。观众还会看到《最后一分钟营救》,太有名了,有眼睛的人都看过,不用多说。最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剧情还隐含了主角性格和生活经历的内幕,是关于主角加里和另一个玩家的。但是,同学们也不用指望,从他们口中说出的秘密会让人再次落泪。算了,那些都是剧情片的陈词滥调。哦,也许你也可以在这里赚到你的眼泪,是你听完之后忍不住笑出来的眼泪!
对应常规剧情,影片中有N多个熟悉的镜头和场景设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开场的《巴黎毁灭之战》,从“拉灯”的射击姿势,到慌乱奔跑的行人混乱,到直升机“美改”落地时的特写和仰视镜头,再到中间火箭射击爆炸的广角镜头,最后到恐怖的“死而不僵”的慢镜头。一切都是为了让动作迷看起来很舒服,而且似乎严格遵循迈克尔·贝的”。尤其是女主角抱着被牺牲的男同性恋哭着说“不”的时候,你低头看镜头的时候脑子里是不是有一堆头衔在打转?其他的,比如巴拿马运河爆炸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看过《天煞地球反击战》、《大决战》到最近的《后天》的同志们,应该都极其熟悉这种用人们惊恐的眼神渲染出来的毁灭性影响。可以说,除了木偶的角色,影片中镜头的运用简直就是在模仿所谓的动作大片。
说到被模仿的电影(似乎很难说是“致敬”),开头字幕的频繁爆炸和地球的经历是否在提醒同学们“大决战”即将开始?如果要详细解释每一个场景,估计没看过的女生会锤我屁股,所以我只是简单列举一些我个人认为是典故的电影,比如《两个英雄》、《星球大战》、《至尊危机》、《大独裁者》、《驱魔人》、《黑客帝国》、《杀死比尔》、《黑超特警队》。信不信由你,男主角变脸的场景,我觉得最贴切的应该是《大话西游》,类似至尊宝对晶晶姑娘微笑的造型!缺的就是独特香味和黑色个性的洗脚布!那个锤子的出现,个人觉得很爆笑,获得了无厘头的精髓。周星星的学生似乎不应该担心他们的电影在美国的观众。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讽刺片都如此肆无忌惮。一般来说,只要导演们不是完全的虚无主义者,只要他们还有一些信念,他们的作品就会有很强的支撑。典型的作品,如奥利弗·斯通的作品,充满了政治讽刺,如《生于七月四日》和《J.F.K》虽然在故事发生的时间里充满了对政权的质疑和抨击,但导演本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独特的讲故事方式传达给观众。柊司的电影叙事风格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人在看过他的《刺杀肯尼迪》后,觉得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与柊司的信念相似,迈克尔·摩尔也是政府怀疑论者,自封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然而,与柊司的电影语言相比,摩尔的叙事风格更加主观。柊司从客观证据中梳理出一条逻辑严密的主线。摩尔的论证逻辑只是零碎的,如果连贯的话很难自圆其说。因此,尽管好莱坞认为柊司是一个激进分子,但他仍然钦佩他的电影才华。然而,关于摩尔纪录片的成就,却有很大的争议。也正因为如此,华氏9/11并没有像国内观众一样对美国总统大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它只是强化了已经支持或反对布什的观众原有的观点,并没有改变党派支持者的比例。
与柊司和摩尔相比,好莱坞更多的是一部带有趣味的政治讽刺片。《原色》,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1998,以1992年克林顿竞选总统为背景,顺便加了他和莱温斯基小姐的绯闻。最有趣的是《摇摆狗》,由达斯汀·霍夫曼和劳勃·狄·尼诺主演,1997,讲述了寻求连任的总统任命好莱坞制片人在阿尔巴尼亚“制造”一场虚构的战争,以使自己成为赢得选举的英雄,以转移国内媒体对其性丑闻的注意力。可以说,政党竞选的荒诞和好莱坞的诡异无缝结合,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创意。这种“揶揄”的政治讽刺没有柊司和摩尔的作品那么强烈,同时也没有《美国队》那么肆无忌惮,是一种幽默而优雅的讽刺。
无论如何呈现,政治总是以其复杂性和神秘性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素材;或许用不了多久,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就会成为好莱坞新的开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