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紫荆之颠
1853年3月,太平军杀入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首都。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只用了2年2月,这速度非常快,也表明清朝两大军事支柱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无法阻挡太平军走向胜利。此时,咸丰下诏,鼓励各地办理团练武装,一起剿灭太平军,其中曾国藩湘军最强悍,是太平军劲敌。
与八旗、绿营不一样,湘军不是正规军,而是私人武装,在丰厚饷银刺激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要知道,八旗马队一个月的饷银也就2.5两,而湘军普通士兵多达6两,杀敌立功另有赏赐,还可以任意劫掠。相对于太平军,湘军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拥有专业化水师,且配置有洋炮,从而牢牢控制长江运输线,确保湘军立于不败之地。
1862年5月,湘军主力抵达天京城下,在雨花台修筑大营,开始围困天京。10月,李秀成等13位王爷率20万大军前来决战,因后勤补给跟不上,大战44天后被迫撤兵。随后,李秀成执行洪秀全那糟糕透顶的“进北攻南”作战方案,10万精兵在江北挑战“野外生存极限”,渡江返回时恰逢暴雨,被湘军水师截杀,损失殆尽。
李秀成主力兵团损失惨重,湘军乘机夺取南路雨花台,北路九洑洲,天京主要粮道被截断。苏南、浙江战场,李鸿章、左宗棠勾结列强军队,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太平军被分割包围,处境不妙。如此,天京已经注定无法解围,因为没有机动兵力。对此,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建议:“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
李秀成建议突围而出,洪秀全拒绝,他宁愿吃“杂草”,也不愿意离开。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合城俱食甜露,可以 养生 ”,并带头食用。
那么,什么是“甜露”呢?就是杂草、野草,“二三年之间,早经出令各多备甜露,每家要呈缴十担,收入仓中”。可以说,洪秀全早已预料到城池有被合围之危险,提前准备好大量“杂草”食用,以应对局势。杂草,自然无法食用,更谈不上 养生 ,困守城内是个巨大错误,但洪秀全就是这么干。
从内外局势上看,守住天京的概率几乎是零。不谈其他因素,就太平军缺乏水师这点,就注定城内会断粮,就算湘军不攻坚,自己都会饿死。突围呢?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建议是在1863年底,此时湘军几乎合围天京,但天保城、地保城、神策门等依然由太平军控制,突围而出并非难事。
苏南、浙江战场,李世贤、杨辅清、汪海洋、黄文金等悍将已经撤出兵力,主力聚集在江西、江浙边境,拥兵多达30余万。洪秀全突围而出,自然会有部队前来接应,不会沦为流寇。所以,洪秀全若想突围,难度不大,只是不愿意罢了。
战争,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力量,消灭对手有生力量,从而夺取胜利。内外交困之下,死守天京已经没啥意义,洪秀全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代价自然十分惨重。那么,为何洪秀全不愿意突围而出呢?主要愿意两点。首先,洪秀全将希望寄托在各路援军上,希望能重现两次摧毁“江南大营”之辉煌。
陈得才,陈玉成麾下大将,在西北一带活动,聚集兵马20余万,已经分三路南下,准备救援天京。李世贤、黄文金、杨辅清、汪海洋等主力尚存,洪秀全早已让洪仁玕外出“催兵”,让诸侯王火速进京,与湘军作战。依靠“外兵”解除京师之围,是太平军传统战术,但此时注定行不通。
陈得才南下,遭遇八旗马队拦截,连湖北都出不了。李世贤、黄文金等则更加不用说,本身就被湘军围攻,哪里还能抽调兵马增援天京。此外,天京没有足够粮食,“勤王之师”温饱解决不了,没人愿意作战。洪仁玕外出“借兵”,结果是没人响应。
天王洪秀全死守“传统经验”,认为借助诸侯王军队就可以解围,绝对是一个大错误。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一直呆在宫中,未曾迈出大门半步,对太平天国军事局势不了解,不知道今非昔比,这注定他会失败。当然,天王洪秀全不愿意突围而出,而是留在城内吃“杂草”度日,主要原因还是丧失斗志,没了进取心。
熟悉太平天国史的朋友都知道,洪秀全性格刚烈如火,脾气暴躁,却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创建拜上帝教之初,洪秀全在赐谷村传教受挫,直接回到广东,不愿意坚持。此时,若不是冯云山拒绝“教主”圣令,单枪匹马深入紫荆山传教,太平天国注定玩不起来。蓑衣渡惨败后,洪秀全打算退回两广打游击,若非杨秀清表演“天父下凡”,强制推行“道州决策”,太平天国将提前结束。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过着纸醉金迷之生活,江南温柔之乡让他本就不坚定的斗志丧失殆尽。享受了幸福生活,再突围而出,过着颠沛流离之日子,洪秀全自然受不了。
综上所述,湘军围攻天京,城内外联系通道被截断,天京弹尽粮绝。此时,享受美好生活的洪秀全已经没了往日斗志,又寄希望于“外兵”前来解围 ,重现两次摧毁“江南大营”之辉煌。所以,洪秀全宁愿吃“杂草”度日,也不愿意突围而出,东山再起。
结果呢?“杂草”无法解决温饱,各路诸侯因京城没粮食,也不愿意带兵前来作战。1864年6月,洪秀全吃“杂草”过度,又拒绝服药,病逝。7月,湘军攻破天京,灭亡太平天国。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