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节孩子在关键期的阅读兴趣和学业之间的矛盾?

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明白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但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和中学,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读书和学习开始争时间,两者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尤其是儿童读物阅读。他在不同场合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他怎么看待学习和读书的兼容性?为什么他在学生时代就说培养阅读习惯特别重要?今天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1.“精神饥饿”更容易在中小学形成。

“读书就像食物。吃完好吃的,会继续想吃。读好书也会让你不断找到好书读。”读书会给人带来愉悦和新鲜感,最终会汇聚成精神上的饥渴感。正是这种渴望,促使他每天早上比一般人早起两个小时,专心读书。

但就像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有不同的最优时间窗一样,这种“精神饥饿”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因为一般认为阅读的关键期是在14岁之前。

新疆奎屯八中有一所叫赛普丁。卡西姆崇拜的孩子,小学五年级才开始学中文。然而,在那之后,赛普丁?卡西姆崇拜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孩子,什么书都不能留下。他花了三四年时间读了上百本书。2012央视评选的“十大读书少年”中,赛普丁?卡西姆·白(Kasim Bai)被列为其中之一。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马里恩?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的阅读是由左右两个脑区共同操作的。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当我们成年人阅读时,往往只有一个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在孩子5岁前是否经常给孩子讲故事,会影响孩子日后阅读技能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之前的阅读经验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人生之后的课程只是我在之前14年所读内容的发展。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在用14岁之前从书本上读到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从书本上获得的基本价值观,用感恩、慈善、友谊等最伟大的观念和知识来构建的。

所以,孩子的早期经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为成年人时,他们继续在他们童年时获得的基础上建立他们内心的成人世界。

2.读书和学习从来不矛盾。

一个小学生家长的母亲发现,再好的方案也跨不过上学这道坎。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位母亲坚持给孩子读各种故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从上学开始,孩子的阅读时间就被一点点挤掉了。"我们必须在完成学校作业和保证孩子睡眠之间做出选择。"母亲说。

这位母亲的苦恼绝不是个例。如何平衡读书和学习,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城市家长的难题。

一项调查显示,59.2%的学生只花很少一部分时间阅读课外书,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更多时间阅读。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作业越多,孩子可能越笨。反复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只能提高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孩子智慧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根据孩子看课本和课外书的情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孩子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孩子不爱看课本,不爱看课外书。“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无知的”;

第二种孩子既爱看课本,也爱看课外书。“这样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种孩子只看课本,不看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很好,但是没有发展潜力;

最后一种孩子只爱课外书不爱课本。“这种孩子可能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希望的。”

读书和学习从来不矛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把握着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在记忆中必须记忆和保持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涉及课外阅读和其他信息来源。这两套大纲绝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在一些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有的老师只用1个月就能学完课程,剩下的时间要花很多时间去读。

现在很多家长老师只关注成绩,成长绝对不只是成绩的成长。读书会让教育更美好,会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年的教育中,没有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一旦离开校园,就永远扔掉了书本,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成绩一般,却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这一定比一个拿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其实不仅仅是给我们母乳一样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独立飞翔。”

事实也证明,大量的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四川成都某私立学校陈老师上课的故事。陈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阅读材料,如《夏洛蒂的网》、《波利亚纳》、《山居岁月》、《中国神话传说》、《希腊神话》等。结果陈老师班上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大量阅读而下降。反而比排名第二的班级高出三四分,比排名最后的班级高出10分,比年级平均水平高出5分。

3.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是离线。

即使是完全明白读书重要性的家长,也还是有很多困惑。

刚刚过去的暑假,壮壮的妈妈一直在各大医院之间奔波,因为壮壮的视力突然变得很差。“一只眼睛才0.1。”壮壮妈妈说,壮壮今年上一年级。面对即将到来的更重的学业负担,壮壮的妈妈希望孩子早日恢复视力。“孩子的眼睛越来越差,是因为家里有了iPad后,虽然尽可能限制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但很多故事和一些学习软件也是在上面下载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父母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这场电子阅读的浪潮中。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的内容过于丰富多彩、动态化,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有害的。不利于孩子专注力和安静心态的形成。

网络、电影、电视只能给人暂时的感官刺激,是感官的,短暂的,而阅读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感官刺激,还有感官之外无尽的想象,还有对天地人生的深入了解,这是全方位的。

过早的“触电触网”会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孩子会变得只会看不会想。对于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网上看书的现象,朱永新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是线下。

在互联网上吸引更多注意力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尤其是人类的理性洞察,很难通过互联网获得,智能内容在互联网上更是凤毛麟角。人类思想的进化,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是一个精神和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每个人才能一步步到达精神金字塔的顶端。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方便地得到最适合的书籍。

读书很重要,比读书更重要的是读什么给孩子听。

“我现在好迷茫。”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学校每天早上孩子到校的时候都会给学生播放古诗词。“几十首古诗词全是说唱记录的,孩子在家也经常讲,但不是个滋味。”据这位母亲说,不管是《正午除草》还是《我床脚那么亮一线》,什么样的诗词都是用欢快的说唱节奏在孩子嘴里唱出来的。

“这种方式追求的是朗朗上口,为了让孩子记住。”但阅读的关键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体验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从浪漫到精密,从粉色到天蓝色的色彩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过程。”朱永新说,在最初的粉红阶段,阅读主要以读书、写字、画画、儿歌、童谣为主。三四年级时,阅读表现为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默读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就要讨论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