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国家项目
首次定位为国家项目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马年春晚执行总导演吕逸涛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14年的央视春晚已被定位为国家项目。
吕逸涛作为曾经的哈文团队中的一名主创,已是第三次参加春晚的创作。谈到2014年春晚格外受重视,他表示,“春晚是一直都被重视的。我参与了三届。只是今年更加重视了,把它定位为国家项目,这是第一次。这个之前没有提过,以前我们都是说台长工程,也都很重视。但国家项目,今年第一次提。我自己觉得,那国家项目是什么呀,奥运会开幕式是国家项目,是吧?这是一种类型,它的‘格’就高,重视程度就高,也体现领导迫切地想改变,各方面想去做好这个事。”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变化?
首先,央视春晚已成为新的民俗习惯。1983年,央视首次办春晚节目时,主创人员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台晚会会延续30多年,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了。随着国民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央视春晚也成为央视的一大骄傲也是一大心病,越来越不好办已成为***识。不仅有人鼓噪要取消央视春晚,就连央视内部也有人建议停办,因为这明显是费力不讨好的事。然而,为何又停不下来了呢?原因就是年三十晚看央视春晚已成为华人世界新的民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守岁”之习俗,以往都是一家人围炉而坐,话桑麻,拉家常,谈来年打算,没有长辈许可,年轻人是不得提前睡觉的,直到零点,长辈分发压岁钱。这一习俗延续了千年。如果说这古以有之的守岁让人难捱那晚餐后的几个小时的话,那么,当央视春晚的出现,便成为了最好的守岁佐料,一家人可以通过观看春晚来等待零点的到来,久而久之,看央视春晚已成为中华民族新的习俗,而一旦形成习俗的东西,想取缔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其次,中华民族需要凝聚力。一个接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济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就带来诸多新的矛盾,特别是各种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潮已经出现。国家要强大,中华梦要实现,必须是万众一心。纵观世界各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化没有出现断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有一股内在的力量,这内在的力量就是认同的中华文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思想纷呈的年代,更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央视春晚,是目前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无疑是一个既从视觉上欣赏中华文化的绝佳平台,也是让国人和同胞潜移默化接受中华文化洗礼的最佳手段。因此,央视春晚不但不会被取缔,只会越来越加强,这次被升格为国家项目,便是佐证。
再次,给央视减压。央视是媒体,也是实行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一台春晚动辙牵扯数千人,筹备时间长达半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而央视春晚无形中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不能以此牟利,所以,央视为办春晚承受着双重压力。而一旦升格为国家项目,便能像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可以获得财政支持,用纳税人的钱让全体国民***享文化大餐,没什么不可以。当央视春晚获得国家财力支持后,相信只会办得越来越好,因为从导演开始,便更加有了一种荣誉感。所有演职人员,今后将不再仅仅是参加了一台晚会那么简单,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履历上填上“曾经参与国家级项目央视春晚的演出”。
“春晚”展示文化实力
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被誉为“国家工程”,是国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实力的窗口。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春晚”应该精益求精,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所以,央视“春晚”一直是《咬文嚼字》重点关注对象。2006年,他们“咬”出了28处差错。2007年,他们受邀到“春晚”直播现场把关。他们还认真研究过“春晚”字幕的制作程序,给央视提出了提高“春晚”文字质量的建议,并被央视采纳。
马年“春晚”,央视聘请冯小刚为总导演,真正走出了开门办“春晚”的第一步,也给“春晚”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这是值得肯定的。在文字使用上,央视态度严谨,十分用心,显然下足了功夫。不过,要求从严的话,也并非无懈可击,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