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战争片《前哨》为什么国内外反差很大?

国有电影中关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有一个套路,就是美军部署的地方是死气沉沉的地方,位置极其不利。在这里应该被抛弃,但美国人还在这里支持当地的民主事业。

应该说《哨兵》这部电影并不难看,只是它的套路太套路了,看一个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到背后的故事了。

但是美国人在当地都是外国人,所以当地居民不理解他们,普通美国军人也不理解他们,但是军人还是忠于职守的。通常在这些孤立的据点里,指挥官都是无能的,只能拍上级的马屁。队伍中最有威望的是一些老兵,通常军衔是中士。在电影的结尾,一定是塔利班或者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军基地。因为影片中驻扎的美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后一定是在空中支援或者老兵带领下,最终打败了入侵者。但剩下的士兵都身心疲惫,然后回家了。如果有原型人物,那就用字幕介绍原型人物的故事,以示真实。

这几年美国人拍的关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电影都是套路。看完他们,让人特别憋屈。也是自己稀里糊涂上战场的兵。这一点其实在回家的漫漫长路上就很清楚了。这是美国政府派来的,美国人只能这么解释。然而这一次,美国人吸取了越战的教训,试图在媒体上将参战的士兵与这场战争区分开来。所以美国并没有出现像越南战争那样的大规模反战浪潮,他们依然能对从前线回来的军人保持尊重。

Sentinel总体上遵循这个套路,但是说实话有点太套路了。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这个套路有点太重了。对美国人来说,就是感谢这些美国大兵,但对中国人来说,没有这个概念,一个老套的套路自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在最后短暂的时间里,出现了救援力量,整个局面被扭转。最后一刻的营救?是极早期的电影吗?第一次用在党内反对分歧的斗争中,至今仍是非常有效的电影套路。